2024年12月4日至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六届COA学术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此次盛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骨科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骨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三友医疗携丰富产品线与创新成果,积极参与此次盛会,展示了多款创新产品,吸引众多骨科专家的目光。
本次COA大会以“创新与转化”为主题,旨在推动骨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三友医疗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展示了我们在骨科领域的研发成果。通过精心布置的展位和专业的讲解团队,三友医疗向与会专家和学者展示了多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骨科产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交流。
#01
三友宙斯Zeus脊柱内固定系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全骨科植入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水木天蓬Ountas鲲鹏
超声外科手术设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水木天蓬动力工具整体解决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5
关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除了产品展示外,三友医疗还积极参与了此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活动,以《相邻节段退变的预防及临床实践》为专题展开讨论。我们邀请到了孙宇教授、张宁教授、周非非教授以及孟阳教授,聚焦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适应症选择、技术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演讲及讨论。专家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长期随访研究、临床效果评估以及与传统颈椎融合术的比较等方面。
会议由北医三院孙宇教授主持,他首先强调了颈椎的活动性是其重要的天然本质,人工间盘对于颈椎活动度的维持具有独特的价值,而其对于邻椎病ASD的预防并非在产品20年前刚问世时就存在,而是随着产品的不断迭代以及临床随访的不断完善,才逐渐在近年来被临床发现并认可。
孙宇教授主持
周非非教授介绍了北医三院于2003年12月17日参与的中国大陆首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回顾了过去10年及20年的随访研究。讨论了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结果。同时,他指出临床效果与减压的彻底性有关,而非植入物形式,强调了假体活动性的重要程度,并提出了在减压操作中应更加细心的必要性。强调了活动性是非融合技术的核心,高异位骨化发生率对活动度存在一定影响,并分析了活动度降低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最后总结对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观点,强调了颈椎运动功能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如何保持颈椎运动功能的必要性。
周非非教授演讲
张宁教授分享了当前颈椎手术技术的局限性,包括无法解决所有老化问题及假体生命周期的问题。提出颈椎活动功能的重要性,认为在恰当的阶段为患者提供非融合术优于融合术的选择。同时,讨论了技术选择并非唯一或最佳方案,强调理念的先进性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融合术和非融合术的结合,即所谓的“Hybrid技术”,强调其在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讨论了技术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医生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分析了颈椎手术中的生物力学改变,包括融合手术后的应力增加、生理椎间盘的应力保护、以及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在生物力学上的差异。同时,介绍了监测人工椎间盘的潜在优势,并提到了新的技术在减少临近节段病变中的效果及优势。
张宁教授演讲
孟阳教授分享了华西医院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实践经验分享,包括手术开展的数据、研究探索以及置换手术在临床中的表现。讨论了手术的目标、患者的选择、置换手术与融合手术的关系,以及置换手术的适应症和挑战。提到了对于手术结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以及如何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最后,对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评估。
孟阳教授演讲
最后,各位专家就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如何改进临床实践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出了建议。此外,专家们还探讨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异位骨化的问题。会议最后强调了随访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随访结果是评估手术效果的关键指标,并呼吁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随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三位专家演讲完毕后,孙宇教授进行总结,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保持颈椎活动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长期的随访,其对邻椎病的预防也有突出的效果,医生在做相关产品时,需针对其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
此次COA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骨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三友医疗等骨科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拓展市场的绝佳机会。三友医疗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骨科产品和服务。
更多 COA2024 三友医疗 精彩瞬间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