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禾致源688315≈≈维赛特财经www.vsatsh.cn(更新:24.10.21)
    ★2024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所属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务业(M)中的专业技术服务(M74);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公司业务属于4.1.5生物医药相关服务中的基因测序专业技术服务。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基
因操作和基因组学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以生命科学为支撑的生物产业深刻改革
,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加速发展新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
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
、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生物科技行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门
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产业群,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
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它既包
括为生物技术研发提供支持的设备、制剂以及相关信息的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生物技
术工艺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产业,还包括相应的储、运、销售等需要专门的生物技
术知识与技能的产业。而其中,蓬勃发展的科技服务企业,专注于生物研究技术手段
的研发创新,并致力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下游科研机构能够负担得起新技术
手段、快速获得结果,为高效的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必要的前提。 
       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随着基因测序相关技术的持续革新和
应用领域的深入发展,行业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化。基因测序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
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
、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诺禾致源主要面对来自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的竞争。 
       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类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基
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二是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
供商,服务内容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还包括药物靶向治疗检测、遗传缺陷基因
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第一类服务提供商包括国
内的诺禾致源、百迈客以及韩国的Macrogen等,第二类服务提供商包括燃石医学、世
和基因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安诺优达等公司则两种服务均有所涉及。 
       2、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建立了通量规模领先
的基因测序平台,并结合多组学研究技术手段,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及临床应
用研究提供多层次的科研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在基因测序及其应用领域
的技术积累,自主开发创新的基因检测医疗器械。 
       在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战略导向下,公司搭建了通量规模领先、测
序质量稳定、高效交付的基因测序平台,并始终在各项高难度基因测序技术保持领先
地位,全面掌握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整合研究技术体系,形成
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跨领域协同优势,截至2024年6月30日,诺禾致
源联合署名发表或被提及的SCI文章总计26,522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76,929.89,取
得发明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425项。 
       公司构建了全球化的技术服务网络,在境内设有天津、上海及广州实验室
,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建立了本地化运营的实验室,于中国香港、新
加坡、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约90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对北美、欧洲、东南亚等本地科研需求的快速响应,全面覆盖中
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
川大学、中山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Genome In
stitute of Singapore等境内外一流科研院所,服务客户近7300家。 
       公司积极开拓基因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公司第三类医疗器械“人EGFR
、KRAS、BRAF、PIK3CA、ALK、ROS1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于2018
年8月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评通道审批上市,成为我国首批获准上市的基于
高通量测序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之一,是国内临床试验样本量最大的基因检测获批
产品。 
       3、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
序平台服务。 
       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台服务之间的
具体差异如下: 
       (1)服务内容:三类服务均提供基因测序服务,但测序对象不同,生命科
学基础科研服务的测序对象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人体无关的样本,医学研究与
技术服务的测序对象为与人体有关的样本; 
       (2)服务流程与交付成果: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的流程包括样本检测、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数据分析,交付成果为数据
分析结果;建库测序平台服务通过平台化服务和标准化产品的推广,将客户的非标的
解决方案,转化为标准化产品,以自动化流程,更高效率和更稳定质量完成交付; 
       (3)三类服务的客户群体基本相同。 
       4、主要经营模式 
       4.1、采购模式 
       (1)供应商选择与考核 
       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分为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和非核心原材料供应商两类管理
。公司核心供应商主要提供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公司主要通过国内代理商采购,或
者与厂家直接采购的方式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非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公司主要采取
合格供应商信用评级。公司根据采购需求将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列入初选供应商名
单,随后通过调研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对样品进行检测和试用,完成
供应商调查评审,将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并与这些供应商保
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通过周期性回访对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交货周期、价
格、服务、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评审,对合格供应商目录进行维护。 
       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下,诺禾致源采用线上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
包括供应商的评估、选择、合同管理、订单管理、付款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协同管理。
从供应商门户、内部系统到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实现供应链全
生命周期与采购全流程的高效监管。诺禾致源致力于持续优化并延伸供应商链结构,
通过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审核流程及供应商库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责任供应链建设。 
       (2)采购流程 
       公司的采购流程如下: 
       公司实验中心依据库存和生产计划,预估制定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
采购申请经过需求部门负责人及采购部负责人的审核后,由采购员汇总采购需求,并
向《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询价,由采购部门相关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合同条款
的协商、签署采购合同。货到后由公司仓库人员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验收入库。采
购人员进行发票核对和付款申请,经财务部门审核后完成付款。 
       4.2、生产服务模式 
       公司采取订单型生产模式,以订单或项目形式接入生产任务。公司实验中
心根据历史项目数据分析结果、项目接收趋势预测制定季度或月度生产计划,进行产
能分配;根据项目实际接入情况,考虑客户重要性、项目规模、项目紧急程度等因素
制订短期生产计划,并发放至各产线执行。 
       公司向客户提供测序服务的流程如下: 
       ①收集样本:公司销售端取得客户委托服务标本,填写样本信息,寄送公
司生产基地(测序实验室);公司收样人员核对标本的信息,检查是否信息有误或者
标本有异常。 
       ②信息提取:检查无误后交由公司实验人员从样本中去除杂质、抽提出核
酸等测序物质。由于样本来源包括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涉及不同的组织、形态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开发核酸提取方法,尤其对于微量、多年保存以及特
殊形态的难提样本,需要对提取方法进行个性化优化。公司已针对相对标准化的样本
提取搭建了自动化提取流程,对于非标样本,积累了百余种个性化提取方法。 
       ③建库:将核酸进行打断、末端修复、扩增等处理,制作样本浓度、片段
长度等符合不同技术原理、不同型号测序仪要求的文库,为测序仪识别样本做准备工
作。公司已实现了标准文库构建的自动化,并积累了对非标建库流程差异化处理的丰
富经验。 
       ④上机测序:准备完成后,由测序仪进行测序读取碱基信息。由于现有的
主流测序仪通量较大,需要多样本同批次上机,该环节的重点在于减少不同文库间的
相互影响,保证文库测序产出的均一性。 
       ⑤信息发掘与报告生成:测序完成后,公司生物信息分析工程师对测序仪
给出的样本信息进行信息发掘,并出具解读报告并发送给客户。特别是第二代测序,
因读长短、建库环节需要将完整的DNA打断成较小的片段,重组装对信息分析技术有
较高的要求。而解读海量的基因组数据,甚至基因结合转录组、蛋白质、代谢等多组
学数据,也对信息分析技术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在上述每一个环节均设置有质量控制,样本通过QC检测方可进入下一
环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公司持续提高各环节的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工使用及人工误判,提高测序效率及质量稳定性。 
       4.3、销售模式 
       公司客户一般为科研机构、医院、药企等企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直销的销
售模式。公司在各地建立专业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对客户进行直接覆盖。销售人
员通过日常拜访、参与专业会议等渠道发掘合作意向,在售前深入了解客户的研究需
求后,结合公司的多组学技术方案能力,与技术支持团队共同设计既切实可行又具有
前瞻性的项目服务方案,最终完成意向落地和合同签署。 
       鉴于公司通常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为了更广泛地触达客户,更高效地响
应客户需求,同时顺应科技及社会发展趋势,公司积极推动营销模式数字化,通过各
种线上渠道,提升产品认知度,展示产品应用场景和真实的使用案例,通过网站、社
交媒体、第三方平台、电子邮件和线上会议等形式与客户互动,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
产品特点与优势,更合理地设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策略。收集到客户留言后,系统
会将客户需求第一时间转给销售,以便销售继续跟进,最终实现意向转化。在项目执
行过程中,销售、技术支持和项目运营人员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包括对样本准
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术标准进行指导、对项目进度的把控以及对客户在项目
进行过程的临时性疑问或需求进行回复等,通过全流程、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与客户
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 
       公司境外销售模式与境内销售模式基本一致,主要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
同时,公司境外存在少量经销业务,主要系部分国家和地区公司境外子公司尚无直接
覆盖客户能力,故通过与本地经销商开展合作方式进入当地市场。 
       销售的具体销售流程如下: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自成立之初,诺禾致源以从头测序(de novo)核心技术成功开拓科研服务
市场,在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导向下,建立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公司紧
跟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及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全面的基因测序实验操作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在提取环节,对客户样本持续进行负面清单专项优化。其中,针对土壤、
拭子、体液及动物组织类等微生物样本的提取方法开发和优化,同时匹配高通量全自
动化的微生物扩增生产模式,最终达成微生物提取扩增合格率98.69%的效果;针对细
菌类样本、微量土壤和组织样本、拭子类样本、速冻血液类样本、Trizol保存血液类
样本、以及Meta、FFPE、特殊植物、干燥叶片、海产类等特殊难提取物种样本,开发
了优化提取方法,稳步提升客户样本DNA/RNA提取合格率,其中DNA提取合格率达到94
.32%,RNA提取合格率达到92.27%。通过多物种DNA/RNA提取专项研发和优化,为客户
提供高效的提取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为客户的科研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在建库环节,针对微生物扩增子产品,设计了特异标识序列,在实验流程
中引入样本内控质量管理工具,即从PCR扩增环节开始,经历建库、测序直至最后的
生物信息学分析环节,全流程实现数据实时监控、污染来源识别和数据质量保障,为
客户提供最优质可靠的扩增子产品服务。在交付能力提升方面,一方面,微生物扩增
建库流程引入超微量移液设备,优化生产模式,产能提升显著;另一方面,我们根据
客户需求,在更多区域新建或扩建建库类型。 
       在实验室全球化建设方面,上海实验室上线全基因组建库测序、真核普通
转录组建库测序产品;新加坡实验室新增了Nanopore长读长建库测序产品;日本实验
室上线全基因组建库测序产品;德国实验室上线全基因组建库测序、真核普通转录组
建库测序和Pacbio Revio长读长建库测序产品。在确保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基础上
,我们将更贴近客户,成为全球科学家可信赖的科研合作伙伴;同时,对天津、广州
、上海、英国、美国等实验室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统Falcon II进行升级,显著缩短
样本建库周期,再次实现产能提升,为客户提供更短的交付周期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在测序方面,紧跟行业发展新趋势,引进多台Illumina新一代测序系统Nov
aseq X Plus、华大测序平台DNBSEQ-T7和PacBio大型测序平台Revio,全面覆盖最新
的测序需求,并持续提升测序通量。同时,持续强化全球本地化交付战略,建立了完
善的包括二代测序、三代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前沿交付体系,为全球科研事业注入强
劲动力,凭借通量大、产能高、可持续性等优势,为广大的终端客户提供更高效、更
优质、更稳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在生物信息平台与团队建设方面,公司建立了高性能数据中心,总内存约9
2TB,本地存储约22.5PB,云存储可拓展至100PB,计算峰值速度约620T flops,能够
有效支撑大数据分析和存储需求。同时,公司汇集生物学、医学、临床检验学、数学
、物理、农学和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人才等一千余人,组建形成全球规模化的生物信
息团队。累计取得了生物信息的软件著作权320项,自主开发的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
流程为海量的组学数据解读提供支撑,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标准化和高效
化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方案。 
       在生产管理方面,持续推进精益管理理念,运用VSM(价值流图)、SW(标
准化作业)、5S、两箱系统、可视化管理、TPM(全面设备管理)及TQM(全员质量管
理)等工具,全员参与精益改善活动。全球实验室累计开展超155次精益改善活动,
持续改善从样本收录、管理、提取、检测、建库、库检、到测序等各个环节,不断改
善和提升各环节人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交付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
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提高管理系统与生产环节的交互性,提升可
追溯性,通过提升管理效率缩减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2)全力推动实验生产自动化体系 
       随着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智能化+信息化解决传统模式的低效能、
高成本问题成为必然趋势。公司是业内首次开展全流程生产自动化的企业,开创性地
开发了全球领先的柔性智能交付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2020年,公司推出高
通量测序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lcon,实现了四大产品类型(WGS、W
ES、RNAseq和建库测序产品)共线并行交付,极大的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了测
序交付质量。2021年,公司依托Fal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自主研发并推出小型柔性
智能交付系统——Falcon II,其不仅具有“柔性智能”、“高效生产”、“稳定交
付”的特点,还在Falcon的设计基础上压缩了整体的占地面积,使之更加灵活便捷,
为全球更多用户带来了优质服务体验。2024年,在Falcon II的设计基础上,开发并
落地了微生物扩增自动化产线,进一步提升微生物扩增子产品的生产交付能力。目前
,公司已在英国、美国、天津、广州、上海等实验室部署了Falcon II系统,实现了
公司在全球主要实验室交付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公司不断优化各操作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例如低温环境下的自动化样本收
录技术、组织样本自动化分样技术、DNA核酸小体积自动测量技术、DNA核酸检测结果
自动判定技术、DNA核酸高通量的自动打断技术、毛细管电泳检测自动上机技术、库
检结果自动判定技术、包Lane测序自动化排机技术、生产工艺排程技术、生产工艺防
错可视化技术及生信流程中断后自动续接技术等,通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人
工误判,并降低成本、提高测序效率和测序稳定性。伴随这些技术的开发创新,也将
进一步定义NGS测序行业标准,并为需求方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务,满
足科技服务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3)de novo测序技术(从头测序) 
       诺禾致源在de novo测序技术和应用方面积累了明显的技术优势,累计已获
得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国际期刊合作发表署名论文145篇,累计影
响因子超过1,320,完成1,000余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构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的
藏猪、金丝猴、陆地棉、扇贝、天麻、黄河鲤、辣椒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在
行业内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力。诺禾致源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合作,助力基
因组学文章发表于Science、Nature Genet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Molecular Plant等多个国际权威期刊
。在报告期内,公司在de novo测序技术领域署名发表论文17篇,累计影响因子195。
 
       (4)三代测序技术新应用 
       ①在报告期内,PacBio Revio平台稳定运行,单cell最高产出量(135.81G
B)行业领先,并实现7天极速稳定交付周期。当前已经完成了300多个物种的基因组
测序,包括哺乳动物、水产动物、软体动物、昆虫、作物、果蔬、林木、药用植物等
。利用该技术,完成了首个辣椒的完美T2T基因组序列图谱构建工作(截至发表最大
的T2T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②成功推出了Kinnex全长转录组产品。此产品基于Mas-seq技术,该技术将
cDNA分子连接成长片段后,应用Pacbio Revio平台测序得到的高质量全长转录本序列
。基于Mas-seq技术获得的全长转录本reads相比于传统的Iso-Seq方法(基于SequelI
Ie平台)产生的单cell全长转录本reads数量提升了14.8倍。 
       ③推出新产品Pore-C测序技术,将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与Nanopore长读长
测序技术结合。数据产出可达40G/cell,达到市场领先水平,该技术突破了传统两两
互作染色体片段解析的局限,可达到多向染色质交互信息的解析,同时还可解析基因
组甲基化信息。 
       ④在人源标准样本测序方面,产出达标率超过95%,并开发了基于DNA低起
始量(起始量低至1ug)产品,该产品技术无需PCR扩增,并不引入碱基偏好性,为人
源类稀有样本(如临床穿刺活检样本)提供助力。 
       (5)分子育种技术 
       诺禾致源致力于以分子标记辅助表型选择为核心的育种策略开发,旨在加
速新品种选育速度,推动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基于多年的农
业经济动植物组学经验,并基于开源的农业种质测序数据,推出了无需定制的高效检
测商业化液相芯片产品NGP(Novogene Germplasm resource screening panel),开
发了用于羊草泛性状和柑橘遗传背景分子快速检测的2款开创性育种芯片,还自主研
发了NGP-P-66K、NGP-C-5K、NGP-ZM40K等十余款常见农业种质的泛性状检测芯片,为
育种家提供百元级、高效、便捷的芯片检测服务。诺禾致源还推出了全基因组低深度
重测序育种方案,开发了大规模样本全基因组水平的高密度遗传标记的低深度基因型
填充算法。以上两项技术的成功突破使诺禾致源在农业种质基因分型技术领域实现了
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创新,为分子育种领域的不断发展探索出新的可能性。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持续贯彻“育种一体化”理念,为分子育种的主要
模块进行了持续升级,推出了揭示群体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背景的种质资源筛选保护
产品、开发了基于GBLUP、BA、BB、BC、RRBLUP、SVR、DNNGP、BRR、BL等九种模型的
育种值预测体系、建设了基于KNN、随机森林、分类回归树、PLS、SVM、朴素贝叶斯
等五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准品种鉴定架构。这些举措构建了坚实的技术框架,扩展了
分子育种的发展空间。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还升级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产品,为科学家提供
种质多组学大数据的综合管理,涵盖水产、动物、作物、林木等多种物种。 
       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分子育种领域获得了5项软著,并与合作伙伴在Natu
re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等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 
       (6)转录组与表观组学测序技术 
       目前诺禾致源现已具备全转录组、翻译组、表观组、三维基因组的全面技
术服务能力,可为多组学的转录调控研究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诺禾致源是转录组
和调控组测序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并对其持续投入技术创新开发,在
转录组学测序和调控组学测序等复杂单项技术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储备,以扩大新
技术的应用场景,助力下游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截至2024年上半年,诺
禾致源在转录组和表观组学测序领域已获得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53项,并在国
际期刊上发表了15篇署名论文,包含《The Plant Cell》等顶级期刊,为科学研究继
续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转录组与表观组学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方面进行了创新改进,并推动了转录组和表观组学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精准医学等
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实验技术发展方面,持续不断优化技术细节,拓展产品应用边界。ATAC-
seq已逐步攻克疑难样本出库难题,针对于家禽类、昆虫类、植物纤维类等疑难物种
和组织部位进行专项优化,实现了包含棉花纤维/根茎、蜜蜂、鸡、鸭等疑难物种稳
定出库;CUT&Tag转录因子数据质量稳步提升,通过调整前期处理环节实现peak1
w+的突破,改善瞬时调控造成的数据质量差的现状;在Hi-C三维研究领域,打破业内
固有送样量下线,成功搭建组织起始量200mg,细胞起始量5000个的微量单库生产体
系,并进一步优化并提升了Hi-C建库测序数据有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同时,在国自
然热点技术翻译组学(Ribo-seq)上进一步加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建库起始量下降
5倍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有效数据量和数据质量。自主研发的Rloop CUT&Tag技术
,用于探索基因组结构和不稳定性的现象,为肿瘤诊断和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
更多的技术储备与解决方案。 
       在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方面,进一步优化软件算法,以达到提升数据利用率
和结果准确性。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实现了转录表观组学相关产品生物信息分析流
程的完善与全新升级:搭建多套翻译组动力学生信分析流程,包密码子使用频率、翻
译速率、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分析;开发Rloop CUT&Tag全流程分析方案,
搭建增强子/超级增强子高级分析流程,并且取得了累计11项软件著作授权。在多组
学技术的融合方面,致力于开发转录组、翻译组、蛋白组多不同组学联合分析方案,
为客户多层次、不同维度、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更多有效见解。在生
物信息分析流程开发方面,聚焦于转录组及表观组相关产品分析流程的自动化改造,
实现从建库测序到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处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服务能力。 
       (7)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 
       公司在宏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在国际期
刊上发表署名论文13篇。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持续深化宏基因组学产品在环境、医药和生命科学
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全面升级了基于Reads-mapping的浅宏基因组分析流程,实现了
软件版本和分析点的同步升级。物种数量是老版本的的2倍多,基因家族数量是老版
本的3倍多,对复杂样品(细菌、古菌、真核和病毒)可进行精确到种水平的物种注
释,适用于高效、高性价比地分析大量的样本,助力大规模的宏基因组研究。 
       (8)单细胞测序技术 
       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的企业之一,早在2012年,公司
即与北京大学联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基于单细胞手段开展的人类单精子测序研究
成果。此后,公司持续深耕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目前已在单细胞方向已构建了包含
组织样本单细胞解离,细胞流式分选,微流控液滴法单细胞捕获,微孔法单细胞捕获
在内的一站化单细胞测序服务能力。此外,在空间组学上可开展空间转录组、空间蛋
白组服务,并在报告期内建立了具备细胞级分辨率的空间原位测序技术,成为国内在
单细胞测序方向上服务能力最为全面的企业之一。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服务
全球客户发表单细胞相关研究论文250余篇。 
       近年来,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已成为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拓展的难点之一
。公司持续开展各类型组织样本的解离制备技术开发,目前已建立覆盖人、鼠、猪、
牛、羊、水稻、玉米等40余个物种,上百种组织类型的悬液制备方法。此外,公司已
建立成熟的单细胞单核测序技术,将各类冻存组织样本的处理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
,突破了此前单细胞测序技术仅可应用于新鲜组织样本的局限性。公司通过整合流式
细胞分选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心血管、骨、植物等杂质较多样本的制备质量,其中植
物样本核悬液制备成功率已提升至90%。通过持续开发上述各类组织处理技术,公司
显著拓展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范围,近5年已成功完成上万例单细胞样本测序。 
       公司在空间组学样本处理技术上也开展了持续开发,除常规冻存样本外,
公司建立了FFPE样本处理技术,使得在医院病理科室中广泛保存的FFPE样本能够较好
的满足空间组学的需求。公司建立了FFPE样本的单细胞解离技术,从而实现了病理样
本的单细胞、空间多组学整合分析能力;公司还深入开发单细胞测序的应用方向,通
过与三代测序技术结合,实现了单细胞水平的全长转录组分析能力,能够在细胞水平
区分可变剪接体的表达,从而探索更精细的表达调控机制;通过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
,公司建立了单细胞水平上检测基因编辑效应的技术流程,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开展
基因的分子表型检测。 
       伴随单细胞测序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已逐步成为瓶颈之
一。通过持续开展数据分析流程的自动化改造,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套覆盖从单细胞
数据质控到多样本整合分析在内的自动化分析流程。公司开发了自动化细胞注释工具
,结合公司建立的细胞标记基因数据库,摆脱了人工依赖,且准确性较高,显著改善
了单细胞数据分析的效率。目前,公司单细胞测序整体交付周期在行业内具备较为显
著的竞争优势。 
       (9)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技术 
       多组学技术在研究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并有助于
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治疗靶点和药物设计。公司面向合作客户提供多种组学数据关
联分析服务,为生命科学问题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解决方案。生命系统是多组分互
相联系的有机体,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系统,单一组分、单一层次的研究无法满足复杂
生物过程研究的需求,需要从多层次和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全局性角度进行整合研究,
才能完整地认识和揭示生命的复杂生理和病理活动。公司瞄准科研用户的最新需求,
持续开发各类组学数据之间的整合分析解决方案,目前已具备基因组学、变异组学、
转录组学、表观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联合分析方案,并以此
开发了多组学数据库管理平台协助用户进行多组学海量数据的管理: 
       ①基于代谢组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etabolite Genome-Wide Associat
ion Study,mGWAS) 
       代谢物是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最
终体现。代谢在基本细胞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用于代谢网络的大部分基因组解释了代
谢改变在表型多样性中的突出地位。这些联系使得识别与表型变异相关的代谢特征很
有吸引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研究生
物复杂性状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的定位传统表型的关联候选基因。mGWAS是将代谢
物测量指标作为衡量表型值,与种群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用以鉴定与生物复杂性状
相关的遗传标记或候选基因。该技术通过代谢助学和基因组变异组学层面共同揭示重
要生物学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mGWAS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领域,如动植物营养价值改良(果蔬;玉米、
水稻大型农作物;猪牛等肉质、牛奶营养价值)、动植物风味改良(果蔬、玉米、水
稻大型农作物)、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鉴定及改良(板蓝根、紫苏等)、观赏植物改良
(花色、香味等),以及医学科研领域,如糖尿病、血液病和代谢病等相关疾病病理
解析和疾病相关生物学标记鉴定。 
       ②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 
       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相关生物体群体的基因组变异和
多样性的方法,它整合了基因组学、变异组学与其他功能基因组学(如转录组学、表
观组学等)的组学技术。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对多个生物个体基因组组装,构建
这些相关生物个体基因组的泛基因组序列集合,并表征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图谱,
包括大结构变异(SV)、序列拷贝数变异(CNV)、基因组易位变异(Translocation
)、基因组序列倒位(Inversion)、序列插入与缺失变异(InDel)和单核苷酸多态
性(SNP)。诺禾致源持续推动和发展泛基因组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该技术的广泛
应用,2014年,诺禾致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野生大豆泛基因组研究
因开启了植物泛基因组研究历程,并入选了Nature发布的基因测序20年里程碑事件,
2017年,诺禾致源首次应用该技术于农业种质基因组研究,首次完成了农业动物——
猪的泛基因组,该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推动了泛基因组学技术在农
业基因组领域的应用;2021年,通过对486个汉族人基因组的研究,提出了“泛基因
组大小无上限”的数学模型,推动了泛基因组研究扩展到更大的群体规模;2024年,
诺禾致源引入了基于机器学习分类器策略的多物种基因同源预测工具TOGA,扩展了图
形泛基因组的技术边界。 
       ③基因组变异组学与微生物组学联合分析 
       在多细胞生物中,微生物对宿主的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基因组变异组学与
微生物组学联合分析解决方案是通过测定宿主微生物的丰度,并与宿主基因组遗传变
异进行关联分析,从而明确宿主遗传对宿主菌群的组成影响机制。诺禾致源自主开发
了16s的菌群分类单元丰度与宿主遗传变异的关联分析方法,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水
平基因转移分析方法,并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动物养殖和宿主与微生物群落协同进化
等研究领域。 
       ④亚基因组等位基因表达偏好分析 
       随着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二倍体(两套单倍型基
因组)和多倍体物种参考基因组不断被公布。物种的各亚基因组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
不平衡性,这种时空差异常由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引起,并对下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开发了亚基因组等位基因表达偏好分析策略,用以探究物种亚基因组间的差异
表达,有助于从宏观和层面理解多倍体基因组在物种发育过程中的复杂调控过程。 
       ⑤泛三维基因组分析 
       泛三维基因组是指Hi-C技术与泛基因组或重测序研究技术相结合,在考虑
基因组序列、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元件的同时,对基因组序列在细胞核内的三维空间结
构与结构变异和基因家族功能研究相结合,实现对物种基因组的遗传机制和生物功能
的深入挖掘。 
       (10)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 
       公司基于2018年8月获批的“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
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进一步开拓入院业务,合作项目覆盖肿瘤、
遗传、感染等临床检测方向,实现了临检业务协同增长。截止到2024年6月,诺禾致
源累计在数十家医院完成试剂盒的入院。公司加强了基于NGS技术在遗传病临床上的
转化应用。在罕见病领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手
段协助罕见病患者寻找致病原因,积极跟第三方医疗机构及三甲医院进行深入合作。
在新生儿基因筛查、心血管系统、皮肤系统、眼科系统、血液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研
究。同时探索长读长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助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
体系。 
       公司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储备,积极布局感染病原体检测领域,
其独立研发推出的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产品(mNGS)PD-seq系列(呼吸系统感染
检测、神经系统感染检测、血流系统感染检测、局灶感染检测)等LDT产品成功与多
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合作。与此同时,依托天津、广州、上海本地化医学检验所交付
布局,通过不断优化迭代运营交付体系,开发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及自动化建库系
统,加快检测交付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交付质量,保障产品
核心竞争力,实现样本量翻倍增长。 
       2023年4月10号,公司“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产品型号:NovoEMD LPS-
32)正式获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注册证编号:津械注准20232220075)
,实现NGS文库制备的自动化。涵盖肿瘤、遗传、感染的全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也
完成了硬件设计配置、分析流程和数据库的搭建,并且进行迭代开发。至此,公司实
现了从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到数据分析的完整的自动化产品体系。 
       根据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关于天津市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和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公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天
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本
报告披露日,入选名单的公示期已结束。 
       2023 
       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披露的《公司关于全
资子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自愿性披露公告》(公告编号:2023
-027)。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661.5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68%。截止报
告期末,公司共获得专利授权101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25项。报
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69项。 
       “其他”指海内外商标及作品著作权,其中商标本期新增申请数为0个,本
期新增获得数为1个,累计申请数为354个(国内商标325个,海外商标29个),累计
获得数为310个(国内商标281个,海外商标29个),被无效商标3个;作品著作权本
期新增申请数0个,本期新增获得数为0个,累计申请数为3个,累计获得数为3个。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业务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
台服务,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提供基因
测序、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2024年上半年,公司秉持“基因科技守
护生命健康”的使命,继续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报告期
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665.27万元,同比增长7.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7,792.69万元,同比增长3.86%。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总
金额为4,661.5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68%。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如下: 
       1、全面提升全球测序服务能力和规模 
       根据BCC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5.18
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377.21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1%
;其中,基因测序服务领域2020年市场规模为69.94亿美元,占据行业整体51.74%,
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0.66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020年
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39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42.35亿美元,2021
-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6%,增速高于全球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全球布局,诺禾致源在德国慕尼黑生物技术创新
和创业中心(Innovation and Start-up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IZB)开设新的
实验室,持续强化全球本土化战略落地,进一步提升在欧洲区域的服务能力。德国实
验室的创立,有效落实了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区域中心化部署,是诺禾致源全球本
地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2024年1月,诺禾致源正式宣布在日本开设新的实验室,并将因美纳新一代
测序平台部署至日本实验室中。随着日本实验室的设立,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战略部
署有效落地,进一步为日本本土客户持续提供更加多元化、符合客户期待的科研服务
。 
       目前,诺禾致源已经在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全球各
地部署了实验室,凭借全球一致的高标准实验室管理运营体系,加以本地员工配置,
不断强化其全球区域服务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更高效、稳定的产品和服务。 
       2、持续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体系,拓展多组学服务边界 
       多组学的整合解决方案协助科学家以解析复杂的生物科学现象。公司在多
组学解决方案上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并已开发包括基因组学、变异组学、转录组
学、表观组学、微生物组学、空间转录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和基因
分型技术等在内的全方位多组学产品。此外,公司瞄准科研用户的最新需求,持续开
发各类组学之间的整合分析方案,目前已具备基因组学、变异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
析,基因组学、变异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组学联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
合分析,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蛋白质组学整合分
析,基因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表观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
合翻译组学整合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及空间转录组技术整合分析等多类型的整合
分析手段。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研发多组学联合研究技术,为客户提供多种组
学数据的统一分析服务。 
       在代谢组学领域,公司掌握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类靶向检测、脂质组、
靶向代谢检测等一系列代谢小分子检测技术,并通过流程优化缩短了项目交付周期。
在生物信息分析方面,针对核心技术服务项目和研发需求,公司开发了全流程生物信
息学分析技术,同时目前已经实现蛋白组、非靶向代谢组、类靶向代谢组、脂质组的
自动化分析,分析周期较手动分析大幅缩短,进一步提高了运营效率。公司自主研发
的蛋白组、代谢组数据分析云平台,能提供快速、便捷、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具有
多样、快速、精准分析的特点。 
       在单细胞测序方面,公司自2014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由于单细
胞测序对细胞活性要求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在多地建设本地实验能力,完成从组织
到悬液的处理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同时,公司凭借自有的单细胞分选平台、
单细胞建库能力、大规模测序平台及多组学测序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组学解决
方案。 
       空间组学是近年高通量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于2020年被Nature Meth
ods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之一。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稳定开展常规样本空间
转录组测序技术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半自动化技术,能够显著提高FFPE样本空间转录
组实验的成功率及流转效率,为肿瘤发生、肿瘤病理等方向的客户群体提供了更为有
效的研究手段。 
       3、加强信息化运营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巩固高效和稳定的服务优势 
       2020年,公司推出高通量测序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lcon
,满足四大产品类型(WGS、WES、RNAseq、建库测序产品)共线并行的交付,极大的
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了数据质量。2021年,公司依托Fal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
,自主研发并推出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统——Falcon II,其不仅具有“柔性智能”
“高效生产”“稳定交付”的特点,还在Falcon的设计基础上压缩了整体的占地面积
,更加灵活便捷,为全球更多用户带来优质服务体验。2022年诺禾致源在英国、美国
、天津、广州、上海等实验室部署了Falcon II系统,实现了公司在全球主要实验室
交付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Novogene Falcon Novogene Falcon II 
       2023年,公司依托Fal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结合质谱前处理工艺流程,
自主研发并推出质谱多组学样本前处理自动化系统,整合多种功能模块(实验功能模
块、检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中控调度模块等),不同功能模块合理组合,实现五
个多组学前处理实验流程(Label-free、DIA、TMT三种蛋白定量样品和非靶向、类靶
向两种代谢样品)的自动化、标准化作业;将蛋白酶解、脱盐、冻干、定量、标记、
分馏、定量以及代谢样本萃取纯化等全流程整合一体,实现样本处理至质谱上机的紧
密衔接。公司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的i-NOVO智能产线中控软件,集成17台精密设备,借
助自动化任务排程智能解决方案,实现多产品高效共线并行,保障全天候24小时不间
断的智能生产和高质量稳定交付,为需求方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务,满
足多样化需求。 
       2024年,公司在质谱多组学样本前处理自动化系统1.0的基础上,将不同功
能模块灵活组合,实现蛋白酶解、脱盐、冻干、定量、均一化稀释加样以及代谢样本
萃取纯化等单模块或多组合灵活启动,提升了应对不同样本类型和多产品的产能,在
高效、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自动化的“智能柔性生产”,为需求方提供了更
智能全面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4、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 
       公司基于2018年8月获批的“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
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进一步开拓入院业务,合作项目覆盖肿瘤、
遗传、感染等临床检测方向,实现了临检业务协同增长。截止到2024年6月,诺禾致
源累计在数十家医院完成试剂盒的入院。公司加强了基于NGS技术在遗传病临床上的
转化应用。在罕见病领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手
段协助罕见病患者寻找致病原因,积极跟第三方医疗机构及三甲医院进行深入合作。
在新生儿基因筛查、心血管系统、皮肤系统、眼科系统、血液系统等领域展开合作研
究。同时探索长读长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助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
体系。 
       公司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储备,积极布局感染病原体检测领域,
其独立研发推出的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产品(mNGS)PD-seq系列(呼吸系统感染
检测、神经系统感染检测、血流系统感染检测、局灶感染检测)等LDT产品成功与多
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合作。与此同时,依托天津、广州、上海本地化医学检验所交付
布局,通过不断优化迭代运营交付体系,开发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及自动化建库系
统,加快检测交付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交付质量,保障产品
核心竞争力,实现样本量翻倍增长。 
       2023年4月10日,公司“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产品型号:NovoEMD LPS-
32)正式获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注册证编号:津械注准20232220075)
,实现NGS文库制备的自动化。涵盖肿瘤、遗传、感染的全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也
完成了硬件设计配置、分析流程和数据库的搭建,并且进行迭代开发。至此,公司实
现了从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到数据分析的完整的自动化产品体系。 
     
       三、风险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无临床应用相关资质及业务的风险 
       公司目前主营基因检测科研服务业务,系基因组学应用行业起步较早的一
个细分领域。而基因组学的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已经较为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和肿瘤
基因筛查,以及正在起步的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罕见病基因筛查、健康管理等领域。
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将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业务机会。公司目前尚无上述基因测序临
床服务领域的业务资质,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的风险。若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不及预
期,或公司未来不能及时根据技术应用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
、竞争力和业务增长性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拓展产品线,并在肿瘤、遗传、感染等多赛道
积极布局,协同发展。 
       2、新产品研发风险 
       为巩固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一直重视产品和服务品类的创新和升
级迭代。公司在病原微生物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等多个检测服务领域、智能交付平台
系统,以及多组学大数据服务领域都有研发布局。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研发项目具有技
术水平高、发展变化快、资质报证周期长、研发投入成本高等特点,项目在开展过程
中易受行业政策市场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同时,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技术
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产品研发的成败。如果公司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后,无
法在预期时间内研发出具有商业价值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
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在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根据公司实际经营
情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改善公司的战略布局,加强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研发团
队的研发效率和质量,同时做好成本控制,从而能够避免产品研发失败带来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较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高通
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成熟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将变得愈发激烈,未来产品价格
仍可能继续下降。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公司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运营策略,
将无法抵御行业整体服务价格下降的趋势下所带来的行业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
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在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模式、营销网络和人
才培养方面持续提升,保证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并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完善人员结构
,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人员和资产投入难以快速调整的风险 
       公司的人员和资产投入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业务规模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
调整。而这些刚性成本较高,在遇到宏观经济及政治形势等影响因素时,人员、资产
等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仍可能会出现盈利能力大幅波动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拓宽发展营销渠道,扩大销售量,提高产能利
用率,保证业务规模发生变化时,使影响降到最低。 
       3、核心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较集中,对供应商依赖的风险 
       基因测序行业产业链上游以设备研发、仪器耗材生产为主,中游环节以基
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为主,下游环节借助基因测序技术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各类科研机构
、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及个人消费者等。公司作为基因测序行业中游服务提供商,目
前引进的二代测序上游设备、试剂耗材提供商主要以Illumina和Thermo Fisher等为
主,对其依赖程度较高。 
       针对上述风险,Ilumina和Thermo Fisher在技术上不构成垄断,国内外逐
渐涌入更多的供应商为中游厂商提供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因此,公司将会增加供应
商的多样性,从而降低对供应商依赖的风险。 
       4、境外业务经营风险 
       公司的境外服务主要由位于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境外子公司
或合资子公司开展,客户支付的服务款项亦由上述子公司接收。在境外开展业务和设
立机构需要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尽管公司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境外经
营经验,但公司管理人员及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或商业规则的理解可能存在
偏差,便会造成公司管理难度增大或者面临当地监管部门的处罚。同时,如果经营所
在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均可能给公司境外业务的
正常开展和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公司总部对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措
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合规性或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在加强本地化经营的同时,持续关注加强对当地的相
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商业规则的理解,向专业机构汲取经验,保证公司在风险面前保
持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 
       5、人才短缺风险 
       公司过往发展得益于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发、生产、市场营销
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高层次管理人
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公司的人才培养、引进不能满足公司扩张需要
,甚至发生人才流失的情形,公司的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等将受
到限制,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地优化人员结构,完善人才管理方案,并不断
增加专业人才的引进,保证公司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具备稳定的技术团队。 
       (三)财务风险 
       1、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存在境外销售和采购、以外币报价和结算的情况,随着公司总体业务
规模扩大,境外销售及采购金额预计将进一步增加,但因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
化,汇率变动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若人民币与美元等外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
,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在战略上,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在整体上抵减部分因汇率
波动带来的影响;在财务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外汇套期保值
业务,有效规避外汇市场风险,防范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经营中,公司在业务开展时已考虑了合同或订单订立及款项收付之间汇率可能产生
的波动,会减少相关的风险,同时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调整结算方
式,降低因汇率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四)行业风险 
       1、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的基因检测科研服务业务须接受各级卫生、药监部门的行业监管。201
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服务行业进行
监管和规范。公司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则存
在被相关部门处罚的风险,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监管部门的政策变化,并在公司的生产、
经营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五)宏观环境风险 
       1、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公司产生经营影响较大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基因测序科研服务提供商之一,在试剂和仪器采购方面的需求
量相对较大,公司仪器及试剂主要供应商的生产地或控制方为美国的占用率较高,根
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美国商务部可通过将某些实体或个人列入“实体清单”的方
式,对该实体或个人发出“出口限令”,要求任何人在向实体清单上的实体或个人出
口被管制货物前,均需预先从美国商务部获得《出口许可》。 
       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及其子公司未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公司采
购的相关产品亦未列入中美贸易战提高关税的清单。但若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发展,导
致公司采购上述供应商仪器、试剂被列入加征关税清单,或被美国列入禁止向中国出
口的产品清单,或收到其他贸易政策限制导致公司无法正常采购相关仪器和试剂,或
供应商大幅提高原材料价格,均会对公司的成本控制甚至正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采用提高本地化合规经营的策略,目前国内供应商
也陆续推出仪器和试剂产品,我们采取将更多的国内供应商纳入选择范围从而降低中
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 
       2、经济环境风险 
       公司从事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各个国家和地区
间竞争异常激烈,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些年此行业专利侵
权诉讼事件频发。如果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时,未能充分认识到可能侵犯第三方申请
在先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公司未经授权侵犯诺禾致源的知识产权,上述行为的发生亦
可能会产生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充分了解目标市场所在地区的监管法规与知识产权
法规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布局力度,推进市场开拓尤其是海外市场时及时申请知识产
权和进行资质认证。避免因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产生经济损失。 
       3、其他宏观环境风险 
       受俄乌冲突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和气候异常、
美元持续加息冲击新兴经济体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可能对公司国内外业务产生一
定的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
资金管理策略,全方位加强运营管理及成本控制,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确保公司整
体稳定发展。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 
       公司先后在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日本等地成立了全资
或合资子公司,并于2016年起先后在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建立研发生产
实验基地,有效落实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区域中心化部署。未来,公司计划结合客
户需求,在更多区域新建、扩建实验室,在保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的基础上,更贴
近客户,做全球科学家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6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
、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近7300家客户提供专业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
业务布局明显领先国内其他企业,海外科技服务业务已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公司加强资质认证布局,为实现全球标准化、海外服务本土化提供了坚实
保障,其中美国实验室获得CLIA认证,英国实验室获得ISO/IEC17025认证和GCLP认证
,天津医学检验所获得CAP实验室认证。天津医学实验室、广州医学实验室分别获批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通过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及基因扩增实验室验
收,2024年上半年,上海实验室获得上海市卫健康委员会审批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证”,同时完成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 
       2、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运营优势新模式 
       公司不断优化各操作环节的自动化水平,通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
人工使用和人工误判,提高测序效率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创性地开发了全
球领先的柔性智能交付系统,实现自动化。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在更广泛
的业务范围中的应用。 
       公司不断优化和改进收样、样本管理、检测、上机、库检、交付等各环节
的管理流程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提高管理系统与生产环节的交互
性,提升可追溯性,通过提升管理效率缩减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服务质量的稳
定性。 
       公司具有完备高效的全球信息化运营矩阵,通过业务端的LIMS实验室信息
管理系统、CMS交付管理系统、CSS客户服务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端的H
CM人力资本管理系统、SRM供应链管理系统、CBS资金管理系统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
力,支持公司实时、准确的管理和运营,以信息化助推公司精细化管理。 
       3、规模优势 
       公司为研究研发提供全面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基因测序仪器的通
量越来越大,基因测序服务的规模效应优势也将越来越显著。较大的客户基数和业务
规模,使得公司能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缩短测序周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为客户提
供高性价比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客户群体,形成良性循环。 
       4、业务多点增长优势 
       公司自设立时以de novo从头测序核心技术成功开拓科研服务市场,在创新
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导向下,建立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公司紧跟生命科学研
究前沿及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全面掌握目前主流及前沿的基因测
序技术,并在数种复杂高难度的前沿测序技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de n
ovo测序技术、表观组学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等。同时
公司全面引入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项技术并行整合,搭建了多组学整合研究技术体
系平台。 
       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公司自主开发创新的肿瘤基因检测
医疗器械,并在肿瘤、遗传、感染等多赛道积极布局,协同发展。 
       5、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高素质规模化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汇集分子生物学、医学、临床
检验学、数学、物理、农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博士硕士人才等一
千余人,组建形成全球规模化的生物信息团队。随着公司持续推动智能化发展,逐步
减少人工操作,高层次人才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公司还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
、技术研发与应用经验丰富、行业理解深刻的研发团队,为公司的新品研发和技术开
发提供了人才保证。 
       6、客户资源优势 
       独特的业务发展模式增加了公司客户粘性,使得公司客户资源优势日益明
显。从早期基因组学研究阶段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中,公司深刻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
并随着科技服务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随着公司将业务链条延伸至肿瘤、遗传、感
染等领域,前期培养的客户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越来越多的客户与公司建立起长期
的合作关系。得益于公司提供的一体的生物科技研发服务以及在生物基础研究研发服
务领域长期的项目经验积累,增强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客户粘性。稳定优质的
客户群体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2023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业务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
台服务,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提供基因
测序、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2023年,公司秉持“基因科技守护生命
健康”的使命,继续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报告期内,公
司实现营业收入200,210.77万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
润17,805.98万元,同比增长0.47%。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总金额
为12,418.2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0%。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如下: 
       1、全面提升全球测序服务能力和规模 
       根据BCC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5.18亿
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377.21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1%;
其中,基因测序服务领域2020年市场规模为69.94亿美元,占据行业整体51.74%,至2
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0.66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020年我
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39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42.35亿美元,2021-2
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6%,增速高于全球市场。 
       报告期内,诺禾致源继续加大全球布局,2023年12月,诺禾致源在德国慕
尼黑生物技术创新和创业中心(InnovationandStart-upCenterforBiotechnoogy,IZB
)开设新的实验室,持续强化全球本土化战略落地,进一步提升在欧洲区域的服务能
力。德国实验室的创立,有效落实了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区域中心化部署,是诺禾
致源全球本地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2024年1月,诺禾致源正式宣布在日本开设新的实验室,并将因美纳新一代
测序平台部署至日本实验室中。随着日本实验室的设立,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战略部
署有效落地,进一步为日本本土客户持续提供更加多元化、符合客户期待的科研服务
。 
       目前,诺禾致源已经在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全球各
地部署了实验室,凭借全球一致的高标准实验室管理运营体系,加以本地员工配置,
不断强化其全球区域服务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更高效、稳定的产品和服务。 
       2、持续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体系,拓展多组学服务边界 
       多组学的整合解决方案协助科学家以解析复杂的生物科学现象。公司在多
组学解决方案上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并已开发包括基因组学、变异组学、转录组
学、表观组学、微生物组学、空间转录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和基因
分型技术等在内的全方位多组学产品。此外,公司瞄准科研用户的最新需求,持续开
发各类组学之间的整合分析方案,目前已具备基因组学、变异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
析,基因组学、变异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组学联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
合分析,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蛋白质组学整合分
析,基因组学联合代谢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合表观组学整合分析,转录组学联
合翻译组学整合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及空间转录组技术整合分析等多类型的整合
分析手段。公司在2023年进一步研发多组学联合研究技术,为客户提供多种组学数据
的统一分析服务。 
       在代谢组学领域,公司掌握了非靶向代谢组检测、类靶向检测、脂质组、
靶向代谢检测等一系列代谢小分子检测技术,并通过流程优化缩短了项目交付周期。
在生物信息分析方面,针对核心技术服务项目和研发需求,公司开发了全流程生物信
息学分析技术,同时目前已经实现蛋白组、非靶向代谢组、类靶向代谢组、脂质组的
自动化分析,分析周期较手动分析大幅缩短,进一步提高了运营效率。公司自主研发
的蛋白组、代谢组数据分析云平台,能提供快速、便捷、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具有
多样、快速、精准分析的特点。 
       在单细胞测序方面,公司自2014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由于单细
胞测序对细胞活性要求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在多地建设本地实验能力,完成从组织
到悬液的处理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和能力。同时,公司凭借自有的单细胞分选平台、
单细胞建库能力、大规模测序平台及多组学测序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组学解决
方案。 
       空间组学是近年高通量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于2020年被NatureMetho
ds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之一。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稳定开展常规样本空间转
录组测序技术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半自动化技术,能够显著提高FFPE样本空间转录组
实验的成功率及流转效率,为肿瘤发生、肿瘤病理等方向的客户群体提供了更为有效
的研究手段。 
       3、加强信息化运营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巩固高效和稳定的服务优势 
       2020年,公司推出高通量测序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con,
满足四大产品类型(WGS、WES、RNAseq、建库测序产品)共线并行的交付,极大的缩
短了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了数据质量。2021年,公司依托Fa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
自主研发并推出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统——FaconII,其不仅具有“柔性智能”“高
效生产”“稳定交付”的特点,还在Facon的设计基础上压缩了整体的占地面积,更
加灵活便捷,为全球更多用户带来优质服务体验。2022年诺禾致源在英国、美国、天
津、广州、上海等实验室部署了FaconII系统,实现了公司在全球主要实验室交付系
统的智能化升级。 
       NovogeneFaconNovogeneFaconII 
       2023年,公司依托Fa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结合质谱前处理工艺流程,自
主研发并推出质谱多组学样本前处理自动化系统,整合多种功能模块(实验功能模块
、检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中控调度模块等),不同功能模块合理组合,实现五个
多组学前处理实验流程(Labe-free、DIA、TMT三种蛋白定量样品和非靶向、类靶向
两种代谢样品)的自动化、标准化作业;将蛋白酶解、脱盐、冻干、定量、标记、分
馏、定量以及代谢样本萃取纯化等全流程整合一体,实现样本处理至质谱上机的紧密
衔接。公司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的i-NOVO智能产线中控软件,集成17台精密设备,借助
自动化任务排程智能解决方案,实现多产品高效共线并行,保障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
的智能生产和高质量稳定交付,为需求方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务,满足
多样化需求。 
       4、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 
       公司基于2018年8月获批的“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
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进一步开拓入院业务,合作项目覆盖肿瘤、
遗传、感染等临床检测方向,实现了临检业务协同增长。截止到2023年12月底,诺禾
致源累计在数十家核心医院完成试剂盒的入院。 
       公司加强了基于NGS技术在遗传病临床上的转化应用。在罕见病领域,利用
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协助罕见病患者寻找致病原因
,与10余家三甲医院和上百家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在新生儿基因筛查、心
血管系统、皮肤系统、眼科系统、血液系统等领域陆续开发产品应用;同时探索长读
长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助力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 
       公司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储备,积极布局感染病原体检测领域,
其独立研发推出的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产品(mNGS)PD-seq系列(呼吸系统感染
检测、神经系统感染检测、血流系统感染检测、局灶感染检测)等LDT产品成功与多
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研究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依托分布本地化医学检验所交付布局
,通过不断优化迭代运营交付体系,开发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及自动化建库系统,
加快检测交付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交付质量,保障产品核心
竞争力。 
       2023年4月10号,公司“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产品型号:NovoEMDLPS-3
2)正式获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注册证编号:津械注准20232220075),
实现NGS文库制备的自动化。涵盖肿瘤、遗传、感染的全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也完
成了硬件设计配置、分析流程和数据库的搭建,并且进行迭代开发。至此,公司实现
了从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到数据分析的完整的自动化产品体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
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依托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建立了通量规模领先
的基因测序平台,并结合多组学研究技术手段,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及临床应
用研究提供多层次的科研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在基因测序及其应用领域
的技术积累,自主开发创新的基因检测医疗器械。 
       在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战略导向下,公司搭建了通量规模领先、测
序质量稳定、高效交付的基因测序平台,并始终在各项高难度基因测序技术保持领先
地位,全面掌握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整合研究技术体系,形成
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跨领域协同优势,截至2023年,诺禾致源联合署
名发表或被提及的SCI文章总计22,852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48,277.93,取得发明
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356项。 
       公司构建了全球化的技术服务网络,在境内设有天津、上海及广州实验室
,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建立了本地化运营的实验室,于中国香港、新
加坡、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业务覆盖全球六大洲约90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对北美、欧洲、东南亚等本地科研需求的快速响应,全面覆盖中
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
川大学、中山大学、StanfordUniversity、UniversityofCaifornia、GenomeInstitu
teofSingapore等境内外一流科研院所,服务客户近7300家。 
       公司积极开拓基因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公司第三类医疗器械“人EGFR
、KRAS、BRAF、PIK3CA、ALK、ROS1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于2018
年8月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评通道审批上市,成为我国首批获准上市的基于
高通量测序的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之一,是国内临床试验样本量最大的基因检测获批
产品。 
       2、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
序平台服务。 
       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台服务之间的
具体差异如下: 
       (1)服务内容:三类服务均提供基因测序服务,但测序对象不同,生命科
学基础科研服务的测序对象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人体无关的样本,医学研究与
技术服务的测序对象为与人体有关的样本; 
       (2)服务流程与交付成果: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的流程包括样本检测、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数据分析,交付成果为数据
分析结果;建库测序平台服务通过平台化服务和标准化产品的推广,将客户的非标的
解决方案,转化为标准化产品,以自动化流程,更高效率和更稳定质量完成交付; 
       (3)三类服务的客户群体基本相同。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1)供应商选择与考核 
       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分为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和非核心原材料供应商两类管理
。公司核心供应商主要提供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公司主要通过国内代理商采购,或
者与厂家直接采购的方式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非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公司主要采取
合格供应商信用评级。公司根据采购需求将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列入初选供应商名
单;随后通过调研考察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对样品进行检测和试用,完成
供应商调查评审,将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并与这些供应商保
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通过周期性回访对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交货周期、价
格、服务、供应商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评审,对合格供应商目录进行维护。 
       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下,诺禾致源采用线上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
包括供应商的评估、选择、合同管理、订单管理、付款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协同管理。
从供应商门户、内部系统到供应商关系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实现供应链全
生命周期与采购全流程的高效监管。诺禾致源致力于持续优化并延伸供应商链结构,
通过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审核流程及供应商库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责任供应链建设。 
       (2)采购流程 
       公司的采购流程如下: 
       公司实验中心依据库存和生产计划,预估制定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
采购申请经过需求部门负责人及采购部负责人的审核后,由采购员汇总采购需求,并
向《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询价,由采购部门相关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合同条款
的协商、签署采购合同。货到后由公司仓库人员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验收入库。采
购人员进行发票核对和付款申请,经财务部门审核后完成付款。 
       2、生产服务模式 
       公司采取订单型生产模式,以订单或项目形式接入生产任务。公司实验中
心根据历史项目数据分析结果、项目接收趋势预测制定季度或月度生产计划,进行产
能分配;根据项目实际接入情况,考虑客户重要性、项目规模、项目紧急程度等因素
制订短期生产计划,并发放至各产线执行。 
       公司向客户提供测序服务的流程如下: 
       ①收集样本:公司销售端取得客户委托服务标本,填写样本信息,寄送公
司生产基地(测序实验室);公司收样人员核对标本的信息,检查是否信息有误或者
标本有异常。 
       ②信息提取:检查无误后交由公司实验人员从样本中去除杂质、抽提出核
酸等测序物质。由于样本来源包括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涉及不同的组织、形态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开发核酸提取方法,尤其对于微量、多年保存以及特
殊形态的难提样本,需要对提取方法进行个性化优化。公司已针对相对标准化的样本
提取搭建了自动化提取流程,对于非标样本,积累了百余种个性化提取方法。 
       ③建库:将核酸进行打断、末端修复、扩增等处理,制作样本浓度、片段
长度等符合不同技术原理、不同型号测序仪要求的文库,为测序仪识别样本做准备工
作。公司已实现了标准文库构建的自动化,并积累了对非标建库流程差异化处理的丰
富经验。 
       ④上机测序:准备完成后,由测序仪进行测序读取碱基信息。由于现有的
主流测序仪通量较大,需要多样本同批次上机,该环节的重点在于减少不同文库间的
相互影响,保证文库测序产出的均一性。 
       ⑤信息发掘与报告生成:测序完成后,公司生物信息分析工程师对测序仪
给出的样本信息进行信息发掘,并出具解读报告并发送给客户。特别是第二代测序,
因读长短、建库环节需要将完整的DNA打断成较小的片段,重组装对信息分析技术有
较高的要求。而解读海量的基因组数据,甚至基因结合转录组、蛋白质、代谢等多组
学数据,也对信息分析技术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在上述每一个环节均设置有质量控制,样本通过QC检测方可进入下一
环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公司持续提高各环节的自动化水平,
减少人工使用及人工误判,提高测序效率及质量稳定性。 
       3、销售模式 
       公司客户一般为科研机构、医院、药企等企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直销的销
售模式。公司在各地建立专业的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对客户进行直接覆盖。销售人
员通过日常拜访、参与专业会议等渠道发掘合作意向,在售前深入了解客户的研究需
求后,结合公司的多组学技术方案能力,与技术支持团队共同设计既切实可行又具有
前瞻性的项目服务方案,最终完成意向落地和合同签署。 
       鉴于公司通常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为了更广泛地触达客户,更高效地响
应客户需求,同时顺应科技及社会发展趋势,公司积极推动营销模式数字化,通过各
种线上渠道,提升产品认知度,展示产品应用场景和真实的使用案例,通过网站、社
交媒体、第三方平台、电子邮件和线上会议等形式与客户互动,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
产品特点与优势,更合理地设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策略。收集到客户留言后,系统
会将客户需求第一时间转给销售,以便销售继续跟进,最终实现意向转化。在项目执
行过程中,销售、技术支持和项目运营人员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包括对样本准
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术标准进行指导、对项目进度的把控以及对客户在项目
进行过程的临时性疑问或需求进行回复等,通过全流程、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与客户
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 
       公司境外销售模式与境内销售模式基本一致,主要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
同时,公司境外存在少量经销业务,主要系部分国家和地区公司境外子公司尚无直接
覆盖客户能力,故通过与本地经销商开展合作方式进入当地市场。 
       销售的具体销售流程如下: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务业(M)中的专业技术服务(M74);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公司业务属于4.1.5生物医药相关服务中的基因测序专业技术服务。 
       1.1行业发展阶段 
       (1)生物科技行业发展现状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基
因操作和基因组学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以生命科学为支撑的生物产业深刻改革
,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加速发展新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
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
、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生物科技行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门
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产业群,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
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它既包
括为生物技术研发提供支持的设备、制剂以及相关信息的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生物技
术工艺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产业,还包括相应的储、运、销售等需要专门的生物技
术知识与技能的产业。而其中,蓬勃发展的科技服务企业专注于生物研究技术手段的
研发创新,并致力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下游科研机构能够负担得起新技术手
段、快速获得结果,为高效的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必要的前提。 
       (2)基因测序产业发展现状 
       在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动下,基因测序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和临床
应用研究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BCCResearch发
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5.18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
377.21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1%;其中,基因测序服务领域2020
年市场规模为69.94亿美元,占据行业整体51.74%,至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0.66
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020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3
9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42.35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6%,
增速高于全球市场。 
       2020-2026年全球及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 
       公司基因测序服务主要面向基础研究,下游客户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
研究性医院、生物医药企业等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全社会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2023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
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
 
       1.2行业基本特点及主要技术门槛 
       基因测序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主要技术包括核酸提取、建库、测序技
术以及对数据解读的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该行业核心技术壁垒高、生产工艺流程复杂
、技术掌握和革新难度大、质量控制要求高,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各种技术并
形成竞争力。 
       此外,对大量的基因数据测序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解读也将成为行
业主要的竞争壁垒。数据解读是以大样本量基因组数据库的积累为基础,结合各种生
物性状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模型构建发现基因跟表型之间的关系,辅助科研及临床
应用。因此,数据解读是整个基因测序行业最具价值的部分,通过长时间、大量项目
经验积累的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所形成的高壁垒也是限制这方面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主
要原因。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随着基因测序相关技术的持续革新和
应用领域的深入发展,行业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化。基因测序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
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
、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诺禾致源主要面对来自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的竞争。 
       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类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基
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二是面向终端用户的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
供商,服务内容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还包括药物靶向治疗检测、遗传缺陷基因
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第一类服务提供商包括国
内的诺禾致源、百迈客以及韩国的Macrogen等,第二类服务提供商包括燃石医学、世
和基因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安诺优达等公司则两种服务均有所涉及。 
       诺禾致源专注于开拓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在生命科学研究和
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公司在“
基因科技守护生命健康”的使命下,积极拓展前沿科技服务业务,形成从基础研究、
转化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跨领域协同优势。通过人才驱动、科研成果累积和渠道优势,
公司已为全球90国家和地区近7300家客户提供了服务。 
       在人才驱动方面,公司拥有高素质规模化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汇集分子生
物学、医学、临床检验学、数学、物理、农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
博士硕士人才等一千余人。此外,诺禾致源还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研发与应
用经验丰富、行业理解深刻的研发团队,为公司的新品研发和技术开发提供了人才保
证。 
       在科研成果累积方面,截止2023年,诺禾致源联合署名发表或被提及的SCI
文章总计22,852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48,277.93,取得发明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
356项。 
       在渠道优势方面,公司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高学历、顾问式销售模式,为
客户打造专业且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公司业务覆盖全球6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为4
2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680余家医院、2400余家医药和农业企业等近7300家客户提
供专业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目前,全球学术研究机构TOP100均已成为公司合作伙
伴或客户,全球药企营收TOP10已全覆盖。 
       在科研服务方面,公司大力提升全球测序服务能力和规模。2023年在德国
建立了本地化实验室,2024年初,在日本建立本地化实验室。未来,公司计划结合客
户需求,在更多区域新建、扩建实验室,在保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的基础上,更贴
近客户,做全球科学家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公司持续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体系,拓展
多组学服务边界,多组学的集成解决方案协助科学家以更系统的视角迎接复杂挑战。
多组学的整合解决方案协助科学家以解析复杂的生物科学现象。公司在多组学解决方
案上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并已开发包括基因组学、变异组学、转录组学、表观组
学、微生物组学、空间转录组学、单细胞测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和基因分型技术等
在内的全方位多组学产品。 
       在单细胞测序方面,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的企业之一
,早在2012年,公司即与北京大学联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基于单细胞手段开展的
人类单精子测序研究成果。此后,公司持续深耕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目前已在单细
胞方向构建了包含组织样本单细胞解离,细胞流式分选,微流控液滴法单细胞捕获,
微孔法单细胞捕获在内的一站化单细胞测序服务能力,此外,在空间组学上可开展空
间转录组、空间蛋白组服务,成为国内在单细胞测序方向上服务能力最为全面的企业
之一,截止2023年,公司已服务全球客户发表单细胞相关研究论文210余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政策前瞻推动,鼓励基因技术行业发展 
       2021年3月,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
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
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前瞻谋划包括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
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当前,我国生物信
息行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布局初步形成,基因技术处于国家未来鼓励发展的新产业
赛道上,受到政策的前瞻性推动和鼓励,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发展生物经济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
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生命健
康需求快速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
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生物技术和计算技术交叉融合、纵深推进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初步建立
了适应基因产业发展的宏观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如果将整个产业比喻成一棵大树,
那么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作为根系,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提供给养;在前
沿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我们能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主干;而在
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后,经过成果转化,在广泛的应用领域开花结果。以分子设
计、基因操作、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突破,和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计
算机技术的提高,实现了从组织到单细胞层面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
白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等方向的研究,实现多组学数据库的收集和整理、以
及数据信息查阅等。生物技术和计算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并以此为科学研
究提供更完整、准确的信息,并基于严谨的科学结论开发广泛的基因科技创新应用。
 
       (3)发挥综合优势,与行业同发展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的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年。预计在未来较长
的一段时间内,高通量测序技术仍是基因测序主流技术。公司全面掌握目前主流及前
沿的基因测序技术,并在数种复杂高难度的前沿测序技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公司自主开发创新的肿瘤基因检测医疗器械
,并在肿瘤、遗传、感染等多赛道积极布局,协同发展。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诺禾致源自设立时以denovo从头测序核心技术成功开拓科研服务市场,在
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导向下,建立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公司紧跟生命科
学研究前沿及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全面的基因测序实验操作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在提取环节,对客户样本进行负面清单专项优化。其中,针对土壤、粪便
类等微生物组织样本的提取方法开发,同时匹配开发基于高通量的微量微生物扩增生
产模式,最终达成微生物提取扩增合格率达到98.24%以上的研发目标;针对细菌类样
本、微量土壤和组织样本、拭子类样本、速冻血液类样本、Trizo保存血液类样本、
以及Meta、FFPE、特殊植物、干燥叶片、海产类等特殊难提取物种,开发了优化提取
方法,大大提升了客户样本DNA/RNA提取合格率,其中DNA提取合格率达到96.71%,RN
A提取合格率达到89.37%,三代提取合格率达到91.30%。通过多物种DNA/RNA提取专项
研发和优化,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提取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为客户的科研提供坚实的
基础保障。 
       在建库环节,新增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OmniSeek全外显子检测、遗传定
制化pane、三代全长扩增子级联和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检测产品,为客户提供
更多的建库检测解决方案。还搭建了低质量长链非编码RNA及单细胞文库建库流程、
开发了低起始量FFPE样本和小分子RNA建库体系,进一步实现了全基因组和真核普通
转录组的超微量起始量建库技术,从而大幅降低建库环节对样本的起始量和质量需求
。针对微生物扩增子产品,设计了特异标识序列,在实验流程中引入样本内控质量管
理工具,即从PCR扩增环节开始,经历建库、测序直至最后的生信分析环节,全流程
实现数据实时监控、污染来源识别和数据质量保障,为客户提供最优质可靠的扩增子
产品服务。在交付能力提升方面,微生物扩增建库流程引入超微量移液设备,优化生
产模式,产能提升显著。同时,对天津、广州、上海、英国、美国等实验室小型柔性
智能交付系统FaconII进行升级,显著缩短样本建库周期,再次实现产能提升,为客
户提供更短的交付周期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在测序方面,紧跟行业发展新趋势,引进多台Iumina新一代测序系统Novas
eqXPus、华大测序平台DNBSEQ-T7和PacBio大型测序平台Revio,全面覆盖最新的测序
需求,并持续提升测序通量。同时,持续强化全球本地化交付战略,建立了完善的包
括二代测序、三代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前沿交付体系,为全球科研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凭借通量大、产能高、可持续性等优势,为广大的终端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
更稳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在生物信息平台与团队建设方面,公司建立了高性能数据中心,总内存约9
2TB,本地存储约22.5PB,云存储可拓展至100PB,计算峰值速度约620Tfops,能够有
效支撑大数据分析和存储需求。同时,公司汇集生物学、医学、临床检验学、数学、
物理、农学和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人才等一千余人,组建形成全球规模化的生物信息
团队。累计取得了生物信息的软件著作权320项,自主开发的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流
程为海量的组学数据解读提供支撑,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标准化和高效化
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方案。 
       在生产管理方面,持续推进精益管理理念,运用VSM(价值流图)、SW(标
准化作业)、5S、两箱系统、可视化管理、TPM(全面设备管理)及TQM(全员质量管
理)等工具,全员参与精益改善活动。全球实验室累计开展超130次精益改善活动,
持续改善从样本收录、管理、提取、检测、建库、库检、到测序等各个环节,不断改
善和提升各环节人效;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交付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
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提高管理系统与生产环节的交互性,提升可
追溯性,通过提升管理效率缩减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服务质量的稳定性。此外
,2023年还自主开发数据可视化分析管理工具(FineBI),构建管理驾驶舱,让管理
层充分了解生产运营概况及关键数据信息,辅助管理决策,增强企业管理能力的可持
续性和创新性。 
       (2)全力推动实验生产自动化体系 
       随着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智能化+信息化解决传统模式的低效能、
高成本问题成为必然趋势。公司是业内首次开展全流程生产自动化的企业,开创性地
开发了全球领先的柔性智能交付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2020年,公司推出高
通量测序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con,实现了四大产品类型(WGS、WE
S、RNAseq和建库测序产品)共线并行交付,极大的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了测
序交付质量。2021年,公司依托Facon的研发与运维经验,自主研发并推出小型柔性
智能交付系统——FaconII,其不仅具有“柔性智能”、“高效生产”、“稳定交付
”的特点,还在Facon的设计基础上压缩了整体的占地面积,使之更加灵活便捷,为
全球更多用户带来了优质服务体验。目前,公司已在英国、美国、天津、广州、上海
等实验室部署了FaconII系统,实现了公司在全球主要实验室交付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 
       公司不断优化各操作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例如低温环境下的自动化样本收
录技术、组织样本自动化分样技术、DNA核酸小体积自动测量技术、DNA核酸检测结果
自动判定技术、DNA核酸高通量的自动打断技术、毛细管电泳检测自动上机技术、试
剂自动化板式分装技术、液体体积视觉识别技术、扩增子产品检测自动判定技术、文
库库检结果自动判定技术、生产工艺自动排程技术、生产工艺防错可视化技术及生信
流程中断后自动续接技术等,通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人工误判,并降低成本
、提高测序效率和测序稳定性。伴随这些技术的开发创新,也将进一步定义NGS测序
行业标准,并为需求方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务,满足科技服务领域的多
样化需求。 
       诺禾致源在denovo测序技术和应用方面积累了明显的技术优势,累计已获
得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国际期刊合作发表署名论文120篇,累计影
响因子超过1,225,完成1,000余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构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成的
藏猪、金丝猴、陆地棉、扇贝、天麻、黄河鲤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在行业内
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力。诺禾致源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合作,助力基因组学
文章发表于Science、NatureGenetics、ScienceAdvances、NaturePants、NatureCom
munications、GenomeBioogy、MoecuarPant等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在报告期内,公司
在denovo测序技术领域署名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12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项
,新技术新产品证书1项。 
       (4)分子育种技术 
       诺禾致源致力于以分子标记辅助表型选择为核心的育种策略开发,旨在加
速新品种选育速度,推动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基于多年的农
业经济动植物组学经验,并基于开源的农业种质测序数据,推出了无需定制的高效检
测商业化液相芯片产品NGP(NovogeneGermpasmresourcescreeningpane),开发了用
于羊草泛性状和柑橘遗传背景分子快速检测的2款开创性育种芯片,还自主研发了NGP
-P-66K、NGP-C-5K、NGP-ZM40K等十余款常见农业种质的泛性状检测芯片,为育种家
提供百元级、高效、便捷的芯片检测服务。诺禾致源还推出了全基因组低深度重测序
育种方案,开发了大规模样本全基因组水平的高密度遗传标记的低深度基因型填充算
法。以上两项技术的成功突破使诺禾致源在农业种质基因分型技术领域实现了高效低
成本的技术创新,为分子育种领域的不断发展探索出新的可能性。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持续贯彻“育种一体化”理念,为分子育种的主要
模块进行了持续升级,推出了揭示群体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背景的种质资源筛选保护
产品、开发了基于GBLUP、BA、BB、BC、RRBLUP、SVR、DNNGP、BRR、BL等九种模型的
育种值预测体系、建设了基于KNN、随机森林、分类回归树、PLS、SVM、朴素贝叶斯
等五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准品种鉴定架构。这些举措构建了坚实的技术框架,扩展了
分子育种的发展空间。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还升级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产品,为科学家提供
种质多组学大数据的综合管理,涵盖水产、动物、作物、林木等多种物种。 
       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分子育种领域获得了5项软著,并与合作伙伴在Natu
reGenetics、PantPhysioogy等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40余篇。 
       (5)转录组与表观组学测序技术 
       目前诺禾致源现已具备全转录组、翻译组、表观组、三维基因组的全面技
术服务能力,可为多组学的转录调控研究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诺禾致源是转录组
和调控组测序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早期参与者之一,并对其持续投入技术创新开发,在
转录组学测序和调控组学测序等复杂单项技术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储备,以扩大新
技术的应用场景,助力下游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诺禾致
源在转录组和表观组学测序领域已获得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52项,并在国际期
刊上发表了15篇署名论文,包含《ThePantCe》等顶级期刊,为科学研究继续提供最
有力的支撑。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在转录组与表观组学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方面进行了创新改进,并推动了转录组和表观组学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精准医学等
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实验技术发展方面,持续不断优化技术细节,拓展产品应用边界。如ATA
C-seq已突破植物样本细胞壁破裂的难题、优化了动物组织裂解纯化体系,实现了包
含棉花、小麦、栎树、果肉、线虫、蝴蝶、蝗虫、皮肤等多种疑难物种的突破,其相
关成果发表于PANS等权威期刊。在样本起始量上,突破了2k细胞低起始量建库,使更
多样本的开放性研究成为可能。在Hi-C三维研究领域,搭建了水稻、柑橘、葡萄、柳
类、玉米、大豆、螟虫等多种特殊物种和肌肉、肝脏等组织类型的建库体系,并进一
步优化并提升了Hi-C建库测序数据有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同时,在国自然热点技术
翻译组学(Ribo-seq)上进一步突破,搭建多套裂解建库流程,并进一步配合核糖体
RNA去除体系,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有效率。自主研发了微量RNA甲基化建库测序、外泌
体支原体污染检测、cfRNA微量提取及建库等技术,为肿瘤诊断和精准医学等领域的
应用提供更多的技术储备与解决方案。另外,2023年全新上线的微量酶法甲基化技术
EM-seq,为cfDNA甲基化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技术。 
       在生物信息分析流程方面,进一步优化软件算法,以达到提升数据利用率
和结果准确性。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实现了转录表观组学相关产品生物信息分析流
程的完善与全新升级:包含ChIP-seqpeakcaing、宏病毒分析结果呈现形式、增加M6A
流程中对input样本的分析流程以及Ribo-seq分析流程的全新改版等,并且取得了累
计10项软件著作授权。在多组学技术的融合方面,致力于开发转录表观组相关不同组
学数据的联合分析方案,开发了CUT&Tag、ribo-seq、Hi-C三维基因组技术分别
与转录组学技术关联分析解决方案,为客户更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多
组学解决方案。在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开发方面,聚焦于转录组及表观组相关产品分析
流程的自动化改造,实现从建库测序到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处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
服务能力。 
       (6)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 
       公司在宏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在国际期
刊上发表署名论文13篇。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持续深化宏基因组学产品在环境、医药和生命科学
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在产品生物信息分析流程中引入了更准确的对齐算法和更精确的
评分模型,显著提升了宏基因组数据的组装效率和比对质量。还全面升级参考数据库
和分析点,优化了宏基因组研究中获得完整单菌基因组分析流程。 
       (7)单细胞测序技术 
       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的企业之一,早在2012年,公司
即与北京大学联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基于单细胞手段开展的人类单精子测序研究
成果。此后,公司持续深耕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目前已在单细胞方向已构建了包含
组织样本单细胞解离,细胞流式分选,微流控液滴法单细胞捕获,微孔法单细胞捕获
在内的一站化单细胞测序服务能力。此外,在空间组学上可开展空间转录组、空间蛋
白组服务,成为国内在单细胞测序方向上服务能力最为全面的企业之一。截至2023年
,公司已服务全球客户发表单细胞相关研究论文210余篇。 
       近年来,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已成为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拓展的难点之一
。公司持续开展各类型组织样本的解离制备技术开发,目前已建立覆盖人、鼠、猪、
牛、羊、水稻、玉米等40余个物种,上百种组织类型的悬液制备方法。此外,公司已
建立成熟的单细胞单核测序技术,将各类冻存组织样本的处理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
,突破了此前单细胞测序技术仅可应用于新鲜组织样本的局限性。公司通过整合流式
细胞分选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心血管、骨、植物等杂质较多样本的制备质量。通过持
续开发上述各类组织处理技术,公司显著拓展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范围,近5年
已成功完成上万例单细胞样本测序。 
       公司在空间组学样本处理技术上也开展了持续开发,除常规冻存样本外,
公司建立了FFPE样本处理技术,使得在医院病理科室中广泛保存的FFPE样本能够较好
的满足空间组学的需求。在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建立了FFPE样本的单细胞解离技术
,从而实现了病理样本的单细胞、空间多组学整合分析能力;还深入开发单细胞测序
的应用方向,通过与三代测序技术结合,实现了单细胞水平的全长转录组分析能力,
能够在细胞水平区分可变剪接体的表达,从而探索更精细的表达调控机制;通过与基
因编辑技术结合,公司建立了单细胞水平上检测基因编辑效应的技术流程,能够在单
细胞水平上开展基因的分子表型检测。 
       伴随单细胞测序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已逐步成为瓶颈之
一。通过持续开展数据分析流程的自动化改造,目前公司已建立起一套覆盖从单细胞
数据质控到多样本整合分析在内的自动化分析流程。公司开发了自动化细胞注释工具
,结合公司建立的细胞标记基因数据库,摆脱了人工依赖,且准确性较高,显著改善
了单细胞数据分析的效率。目前,公司单细胞测序整体交付周期在行业内具备较为显
著的竞争优势。公司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上现已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实力:截至2023
年,公司已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领域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1项。 
       (8)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技术 
       多组学技术在研究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并有助于
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治疗靶点和药物设计。公司面向合作客户提供多种组学数据关
联分析服务,为生命科学问题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解决方案。生命系统是多组分互
相联系的有机体,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系统,单一组分、单一层次的研究无法满足复杂
生物过程研究的需求,需要从多层次和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全局性角度进行整合研究,
才能完整地认识和揭示生命的复杂生理和病理活动。公司瞄准科研用户的最新需求,
持续开发各类组学数据之间的整合分析解决方案,目前已具备基因组学、变异组学、
转录组学、表观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联合分析方案,并以此
开发了多组学数据库管理平台协助用户进行多组学海量数据的管理: 
       代谢物是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最
终体现。代谢在基本细胞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用于代谢网络的大部分基因组解释了代
谢改变在表型多样性中的突出地位。这些联系使得识别与表型变异相关的代谢特征很
有吸引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是研究生物
复杂性状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的定位传统表型的关联候选基因。mGWAS是将代谢物
测量指标作为衡量表型值,与种群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用以鉴定与生物复杂性状相
关的遗传标记或候选基因。该技术通过代谢助学和基因组变异组学层面共同揭示重要
生物学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mGWAS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科研领域,如动植物营养价值改良(果蔬;玉米、
水稻大型农作物;猪牛等肉质、牛奶营养价值)、动植物风味改良(果蔬、玉米、水
稻大型农作物)、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鉴定及改良(板蓝根、紫苏等)、观赏植物改良
(花色、香味等),以及医学科研领域,如糖尿病、血液病和代谢病等相关疾病病理
解析和疾病相关生物学标记鉴定。 
       ②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 
       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相关生物体群体的基因组变异和
多样性的方法,它整合了基因组学、变异组学与其他功能基因组学(如转录组学、表
观组学等)的组学技术。通过图形泛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对多个生物个体基因组组装,
构建这些相关生物个体基因组的泛基因组序列集合,并表征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图
谱,包括大结构变异(SV)、序列拷贝数变异(CNV)、基因组易位变异(Transocat
ion)、基因组序列倒位(Inversion)、序列插入与缺失变异(InDe)和单核苷酸多
态性(SNP)。诺禾致源持续推动和发展泛基因组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该技术的广
泛应用,2014年,诺禾致源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野生大豆泛基因组研
究因开启了植物泛基因组研究历程,并入选了Nature发布的基因测序20年里程碑事件
,2017年,诺禾致源首次应用该技术于农业种质基因组研究,首次完成了农业动物—
—猪的泛基因组,该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推动了泛基因组学技术在
农业基因组领域的应用;2021年,通过对486个汉族人基因组的研究,提出了“泛基
因组大小无上限”的数学模型,推动了泛基因组研究扩展到更大的群体规模;在报告
期内,诺禾致源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构建了全球首个牧草——狼尾草的图形泛基因组
,并创新性的将机器学习的梯度提升技术(LightGBM)应用于SV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拓展和验证了传统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该研究成果论文于2023年11月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并被H1Connect(原F1000Prime)推荐为“NewFinding”,还入选了“
四川十大科学进展”。 
       ③基因组变异组学与微生物组学联合分析 
       在多细胞生物中,微生物对宿主的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基因组变异组学与
微生物组学联合分析解决方案是通过测定宿主微生物的丰度,并与宿主基因组遗传变
异进行关联分析。从而明确宿主遗传对宿主菌群的组成影响机制。在报告期内,诺禾
致源自主开发了16s的菌群分类单元丰度与宿主遗传变异的关联分析方法,宿主与微
生物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分析方法,并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动物养殖和宿主与微生物
群落协同进化等研究领域。 
       ④亚基因组等位基因表达偏好分析 
       随着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二倍体(两套单倍型基
因组)和多倍体物种参考基因组不断被公布。物种的各亚基因组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
不平衡性,这种时空差异常由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引起,并对下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在报告期内,公司开发了亚基因组等位基因表达偏好分析策略,用以探究物种亚基
因组间的差异表达,有助于从宏观和层面理解多倍体基因组在物种发育过程中的复杂
调控过程。 
       ⑤泛三维基因组分析 
       泛三维基因组是指Hi-C技术与泛基因组或重测序研究技术相结合,在考虑
基因组序列、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元件的同时,对基因组序列在细胞核内的三维空间结
构与结构变异和基因家族功能研究相结合,实现对物种基因组的遗传机制和生物功能
的深入挖掘。在报告期内,公司开发了泛三维基因组分析流程,用以探究基因组的三
维空间结构与基因功能之间的关系。 
       (9)三代测序技术新应用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PacBioRevio平台稳定运行,涉及到哺乳动物、水产
动物、软体动物、昆虫、作物、果蔬、林木、药用植物等共计300+类物种,单ce最高
产出121.36G,并实现7天极速稳定交付周期。 
       在报告期内,诺禾致源三代纳米孔测序ONTUtraLong技术突破Mb级长度的片
段测序,不仅可跨越超大片段复杂结构变异区域,为罕见病等遗传病、癌症、神经系
统疾病、生殖、队列及HLA配型提供准确的技术方案;还可覆盖基因组中富含高度重
复的着丝粒区域,为实现基因组T2T奠定坚定的基石。诺禾致源密切关注三代的平台
测序技术发展,对肌肉、血液、动物内脏、植物叶片等样本类型进行DNA提取和筛选
优化;同时,还攻克了200KONTUtraLong文库建库技术难点,使ONTUtraLong产品从10
0K突破至200K,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以PacBioHiFi及ONTUtraLong的测序策略为基
础,完成了首个梨的完美T2T基因组构建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顶刊《Horti
cutureResearch》,为解析梨基因组特征、品种资源遗传差异、挖掘控制重要性状功
能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和参考依据。 
       (10)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 
       公司基于2018年8月获批的“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
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进一步开拓入院业务,合作项目覆盖肿瘤、
遗传、感染等临床检测方向,实现了临检业务协同增长。截止到2023年12月底,诺禾
致源累计在数十家核心医院完成试剂盒的入院。公司加强了基于NGS技术在遗传病临
床上的转化应用。在罕见病领域,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等
技术手段协助罕见病患者寻找致病原因,积极跟第三方医疗机构及三甲医院进行深入
合作。在新生儿基因筛查、心血管系统、皮肤系统、眼科系统、血液系统等领域展开
合作研究。同时探索长读长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助力出生缺陷三
级预防体系。 
       公司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储备,积极布局感染病原体检测领域,
其独立研发推出的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检测产品(mNGS)PD-seq系列(呼吸系统感染
检测、神经系统感染检测、血流系统感染检测、局灶感染检测)等LDT产品成功与多
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研究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依托分布本地化医学检验所交付布局
,通过不断优化迭代运营交付体系,开发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及自动化建库系统,
加快检测交付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提高交付质量,保障产品核心
竞争力。 
       2023年4月10号,公司“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产品型号:NovoEMDLPS-3
2)正式获得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注册证编号:津械注准20232220075),
实现NGS文库制备的自动化。涵盖肿瘤、遗传、感染的全自动化生信报告一体机也完
成了硬件设计配置、分析流程和数据库的搭建,并且进行迭代开发。至此,公司实现
了从核酸提取、文库构建、上机测序到数据分析的完整的自动化产品体系。 
       根据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关于天津市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和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公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天
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本
报告披露日,入选名单的公示期已结束。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2,418.2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0%。截止
报告期末,公司共获得专利授权90项,其中发明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356项。报告
期内,新增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62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减少5.66个百分点,主要系本报告期的研发项目全部
是费用化研发项目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 
       公司先后在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日本等地成立了全资
或合资子公司,并于2016年起先后在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建立研发生产
实验基地,有效落实诺禾致源全球本土化、区域中心化部署。未来,公司计划结合客
户需求,在更多区域新建、扩建实验室,在保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的基础上,更贴
近客户,做全球科学家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6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
、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近7300家客户提供专业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
业务布局明显领先国内其他企业,海外科技服务业务已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公司加强资质认证布局,为实现全球标准化、海外服务本土化提供了坚实
保障,其中美国实验室获得CLIA认证,英国实验室获得ISO/IEC17025认证和GCLP认证
,天津医学检验所获得CAP实验室认证,2023年上半年,广州实验室在获得“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后,又先后取得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广东省二级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备案”与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合
格证书”。 
       2、智能化生产和信息化运营优势新模式 
       公司不断优化各操作环节的自动化水平,通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
人工使用和人工误判,提高测序效率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创性地开发了全
球领先的柔性智能交付系统,实现自动化。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在更广泛
的业务范围中的应用。 
       公司不断优化和改进收样、样本管理、检测、上机、库检、交付等各环节
的管理流程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提高管理系统与生产环节的交互
性,提升可追溯性,通过提升管理效率缩减成本、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服务质量的稳
定性。 
       公司具有完备高效的全球信息化运营矩阵,通过业务端的LIMS实验室信息
管理系统、CMS交付管理系统、CSS客户服务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端的H
CM人力资本管理系统、SRM供应链管理系统、CBS资金管理系统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
力,支持公司实时、准确的管理和运营,以信息化助推公司精细化管理。 
       3、规模优势 
       公司为研究研发提供全面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基因测序仪器的通
量越来越大,基因测序服务的规模效应优势也将越来越显著。较大的客户基数和业务
规模,使得公司能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缩短测序周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为客户提
供高性价比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客户群体,形成良性循环。 
       4、业务多点增长优势 
       公司自设立时以denovo从头测序核心技术成功开拓科研服务市场,在创新
驱动和效率驱动的研发导向下,建立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公司紧跟生命科学研
究前沿及可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全面掌握目前主流及前沿的基因测
序技术,并在数种复杂高难度的前沿测序技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deno
vo测序技术、表观组学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等。同时公
司全面引入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项技术并行整合,搭建了多组学整合研究技术体系
平台。 
       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公司自主开发创新的肿瘤基因检测
医疗器械,并在肿瘤、遗传、感染等多赛道积极布局,协同发展。 
       5、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高素质规模化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汇集分子生物学、医学、临床
检验学、数学、物理、农学、计算机和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博士硕士人才等一
千余人,组建形成全球规模化的生物信息团队。随着公司持续推动智能化发展,逐步
减少人工操作,高层次人才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公司还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
、技术研发与应用经验丰富、行业理解深刻的研发团队,为公司的新品研发和技术开
发提供了人才保证。 
       6、客户资源优势 
       独特的业务发展模式增加了公司客户粘性,使得公司客户资源优势日益明
显。从早期基因组学研究阶段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中,公司深刻理解客户的潜在需求,
并随着科技服务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随着公司将业务链条延伸至肿瘤、遗传、感
染等领域,前期培养的客户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越来越多的客户与公司建立起长期
的合作关系。得益于公司提供的一体的生物科技研发服务以及在生物基础研究研发服
务领域长期的项目经验积累,增强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客户粘性。稳定优质的
客户群体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
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无临床应用相关资质及业务的风险 
       公司目前主营基因检测科研服务业务,系基因组学应用行业起步较早的一
个细分领域。而基因组学的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已经较为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和肿瘤
基因筛查,以及正在起步的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罕见病基因筛查、健康管理等领域。
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将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业务机会。公司目前尚无上述基因测序临
床服务领域的业务资质,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的风险。若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不及预
期,或公司未来不能及时根据技术应用发展不断推出新产品,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
、竞争力和业务增长性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拓展产品线,并在肿瘤、遗传、感染等多赛道
积极布局,协同发展。 
       2、新产品研发风险 
       为巩固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一直重视产品和服务品类的创新和升
级迭代。公司在病原微生物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等多个检测服务领域、智能交付平台
系统,以及多组学大数据服务领域都有研发布局。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研发项目具有技
术水平高、发展变化快、资质报证周期长、研发投入成本高等特点,项目在开展过程
中易受行业政策市场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同时,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技术
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产品研发的成败。如果公司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后,无
法在预期时间内研发出具有商业价值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
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在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根据公司实际经营
情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改善公司的战略布局,加强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研发团
队的研发效率和质量,同时做好成本控制,从而能够避免产品研发失败带来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发展较快的高科技行业之一,随着高通
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成熟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将变得愈发激烈,未来产品价格
仍可能继续下降。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公司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运营策略,
将无法抵御行业整体服务价格下降的趋势下,所带来的行业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
,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在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模式、营销网络和人
才培养方面持续提升,保证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并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完善人员结构
,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人员和资产投入难以快速调整的风险 
       公司的人员和资产投入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业务规模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
调整。而这些刚性成本较高,在遇到宏观经济及政治形势等影响因素时,人员、资产
等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仍可能会出现盈利能力大幅波动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拓宽发展营销渠道,扩大销售量,提高产能利
用率,保证业务规模发生变化时,使影响降到最低。 
       3、核心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较集中,对供应商依赖的风险 
       基因测序行业产业链上游以设备研发、仪器耗材生产为主,中游环节以基
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为主,下游环节借助基因测序技术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各类科研机构
、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及个人消费者等。公司作为基因测序行业中游服务提供商,目
前引进的二代测序上游设备、试剂耗材提供商主要以Iumina和ThermoFisher等为主,
对其依赖程度较高。 
       针对上述风险,Iumina和ThermoFisher在技术上不构成垄断,国内外逐渐
涌入更多的供应商为中游厂商提供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因此,公司将会增加供应商
的多样性,从而降低对供应商依赖的风险。 
       4、境外业务经营风险 
       公司的境外服务主要由位于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境外子公司
或合资子公司开展,客户支付的服务款项亦由上述子公司接收。在境外开展业务和设
立机构需要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尽管公司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境外经
营经验,但公司管理人员及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或商业规则的理解可能存在
偏差,便会造成公司管理难度增大或者面临当地监管部门的处罚。同时,如果经营所
在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政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均可能给公司境外业务的
正常开展和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公司总部对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措
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合规性或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在加强本地化经营的同时,持续关注加强对当地的相
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商业规则的理解,向专业机构汲取经验,保证公司在风险面前保
持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 
       5、人才短缺风险 
       公司过往发展得益于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发、生产、市场营销
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高层次管理人
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公司的人才培养、引进不能满足公司扩张需要
,甚至发生人才流失的情形,公司的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等将受
到限制,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地优化人员结构,完善人才管理方案,并不断
增加专业人才的引进,保证公司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具备稳定的技术团队。 
       (五)财务风险 
       1、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存在境外销售和采购、以外币报价和结算的情况。随着公司总体业务
规模扩大,境外销售及采购金额预计将进一步增加,但因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
化,汇率变动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若人民币与美元等外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
,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在业务开展时已考虑了合同或订单订立及款项收付之
间汇率可能产生的波动,会减少相关的风险。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也会在整体上抵减
部分因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此外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化,调整结算方
式,降低因汇率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六)行业风险 
       1、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的基因检测科研服务业务须接受各级卫生、药监部门的行业监管。201
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服务行业进行
监管和规范。公司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则存
在被相关部门处罚的风险,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监管部门的政策变化,并在公司的生产、
经营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对公司产生经营影响较大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基因测序科研服务提供商之一,在试剂和仪器采购方面的需求
量相对较大,公司仪器及试剂主要供应商的生产地或控制方为美国的占用率较高。根
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美国商务部可通过将某些实体或个人列入“实体清单”的
方式,对该实体或个人发出“出口限令”,要求任何人在向实体清单上的实体或个人
出口被管制货物前,均需预先从美国商务部获得《出口许可》。 
       截至2024年4月12日,公司及其子公司未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公司采
购的相关产品亦未列入中美贸易战提高关税的清单。但若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发展,导
致公司采购上述供应商仪器、试剂被列入加征关税清单,或被美国列入禁止向中国出
口的产品清单,或收到其他贸易政策限制导致公司无法正常采购相关仪器和试剂,或
供应商大幅提高原材料价格,均会对公司的成本控制甚至正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采用提高本地化合规经营的策略,目前国内供应商
也陆续推出仪器和试剂产品,我们采取将更多的国内供应商纳入选择范围的措施从而
降低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 
       2、经济环境风险 
       公司从事的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各个国家和地区
间竞争异常激烈,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些年此行业专利侵
权诉讼事件频发。如果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时,未能充分认识到可能侵犯第三方申请
在先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公司未经授权侵犯诺禾致源的知识产权,上述行为的发生亦
可能会产生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充分了解目标市场所在地区的监管法规与知识产权
法规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布局力度,推进市场开拓尤其是海外市场时及时申请知识产
权和进行资质认证。避免因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产生经济损失。 
       3、其他宏观环境风险 
       受俄乌冲突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和气候异常、
美元持续加息冲击新兴经济体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可能对公司国内外业务产生一
定的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
资金管理策略,全方位加强运营管理及成本控制,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确保公司整
体稳定发展。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210.77万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805.98万元,同比增长0.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
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998.73万元,同比降低8.92%。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33,419.77万元,同比增长9.95%。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2,418.2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0%。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公司总资产359,442.10万元,同比增长17.9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45,745.80万元,同比增长25.07%。 
       总体上公司经营呈良好趋势,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生物科技行业概况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基
因操作和基因组学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以生命科学为支撑的生物产业深刻改革
,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加速发展新阶段,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
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
、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生物科技行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门
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产业群,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
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它既包
括为生物技术研发提供支持的设备、制剂以及相关信息的服务业,也包括运用生物技
术工艺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产业,还包括相应的储、运、销售等需要专门的生物技
术知识与技能的产业。 
       基因科技将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带入了分子时代,生物数据采集技术
不断突破更新,随之产生的海量大数据需要我们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计算、分析能
力,而多组学的发展使我们以更系统化的视角探寻生命的机理。生物技术与计算技术
的相互促进正如双螺旋的上升发展,给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研发和应用带来了无限可
能。 
       而其中,蓬勃发展科技服务企业,专注于生物研究技术手段的研发创新,
并致力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得下游科研机构能够负担得起新技术手段、快速获
得结果,为高效的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必要的前提。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规划强调要发
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
,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发展生物经济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
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生命健
康需求快速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
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近二十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生命科学
及医学研究的方法与范畴,由以往局限于对宏观现象的描述到从微观分子层面探究决
定各类生物现象的科学机理,探寻生命系统的终极奥秘。 
       基因测序指通过测序设备分析生物样本(组织、细胞、血液样本等)的DNA
碱基序列信息,并解读这些信息应用于生命调控机制研究、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临床
医学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等领域。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是效率、通量和成本的变革历史,促进了基因
测序的普及,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也使得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
变为可能。 
       从Sanger测序法发明以来,基因测序的发展大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各发
展阶段均涌现了代表性的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相互补充,为科学家的研究提供更丰富
全面的信息。基因测序在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技术主要是Sanger法测序技术,成
本高、通量低但准确率极高,是目前测序结果验证的金标准;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代表
性技术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保持较高准确率的基础上,大幅提高通量、降低成本,
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技术,也是基因测序普及及商业化应用的主要
推动力;第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技术是单分子测序技术,主要依靠物理方法在单分
子水平读取,读长延长,降低了生物信息分析的难度,但准确率达不到应用要求,技
术仍待完善,作为补充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近二十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生命科学
及医学研究的方法与范畴,由以往局限于对宏观现象的描述到从微观分子等层面探究
决定各类生物现象的科学机理,探寻生命系统的终极奥秘。从获知DNA所承载的遗传
信息开始,确定基因和非编码DNA的功能,探明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及其功能,探究DNA
和蛋白质如何相互作用并和环境共同创造出复杂的生命系统;发现不同个体间的基因
序列差异,并以此更好地帮助在个体水平上预测疾病风险、用药效果,开发疾病早期
检测、诊断和治疗手段;超越个体水平,比较不同种属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比较种属
间的基因异同。同时,不断开发基因研究和数据储存的新技术,以推动生命系统研究
的发展。 
       3、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情况 
       在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动下,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宽,市场规模快
速增长。根据BCC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5.18亿
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377.21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1%;
其中,基因测序服务领域2020年市场规模为69.94亿美元,占据行业整体51.74%,至2
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0.66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7%。2020年我
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3.39亿美元,至2026年预计将增长至42.35亿美元,2021-2
02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6%,增速高于全球市场。 
       图基因测序产业链情况 
       基因测序产业的上游为测序设备及其试剂生产商,包括以高通量测序技术
为主的Iumina、ThermoFisher、华大智造等,以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的PacificBiosc
iences和OxfordNanoporeTechnoogies等。目前,由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市场上主流
和应用最为成熟的技术,上游供应商的集中度较高。2013年,华大智造通过收购美国
公司CompeteGenomics,进入上游高通量测序设备试剂制造领域,截至目前已推出了
一系统国产化的测序仪器和试剂产品。上游仪器试剂生产商的产品通常为封闭系统,
即在特定品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基因测序,需使用该品牌型号仪器配套的测序试剂
耗材,不同品牌型号的试剂耗材无法混用。 
       基因测序行业中游为测序服务提供商。根据下游客户类型和技术应用场景
的不同,测序服务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基础研究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主
要客户为大学、科研机构、研究型医院、生物医药公司等,提供基础科研、新药研发
过程中所需要的基因测序服务;二是临床、医疗类的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主要客户
为医疗服务机构或个人等,服务内容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还包括药物靶向治疗
检测、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第一
类服务提供商包括国内的诺禾致源、百迈客以及韩国的Macrogen等,第二类服务提供
商包括燃石医学、世和基因等。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安诺优达等公司则两种服务均
有所涉及。 
       中游企业通过搭建整合的测序平台为下游科研应用等提供测序技术服务,
在产业链上主要承载如下功能:(1)通过强大而完善的实验操作技术及生物信息分
析技术,使得标准化的测序仪器可广泛适用于不同物种、不同组织部位样本、不同形
态(如保存方式、保存时间差异等)等场景,以及DNA、RNA、转录组、宏基因组、单
细胞基因组、三维染色体等不同微观类型,并最终对序列信息作解读。特别是二代测
序读长短,需要将完整的DNA序列打断成小片段,再经由生物信息分析手段重新拼接
组装,对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2)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平台的
全面性优势与规模优势,在基础测序技术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基因测序的成本
、缩短测序周期,降低基因测序的门槛,成为基因测序技术在基础科研和商业化应用
的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力。(3)进一步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以最新的技术和综合性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探索前
沿未知领域。 
       测序服务行业下游为使用领域,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医药和农业等企业
、个人等。如果把基因科技产业比喻成一棵大树,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则是根系,
为产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提供给养;在前沿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我们能够开展各项科
学研究,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干;而在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后,经过成果转化,在
肿瘤诊断及治疗、生物制药、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农业和工业等广泛的应用领
域开花结果。个人消费级产品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赖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深入
发展。 
       4、未来发展趋势 
       (1)二代测序技术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为主流技术 
       二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大、精度高、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成为一种革
命性的测序技术,打开了基因测序大规模商业化的市场空间,成为目前主流测序技术
。由于单分子测序技术仍面临测序成本高和结果准确度相对较低的商业化瓶颈,而纳
米孔检测技术尚处于理论阶段,因此二代测序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主流测序技术的
地位。 
       (2)生命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仍将不断更新 
       基因测序正在成为支撑生命科学研究研发和应用的基础工具,必然继续向
更准确、更大通量、更长读长、更低成本、更快、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除了数据采集,对测序结果的分析也是目前基因测序行业非常重要的环节
之一。通过对数据分析流程的标准化梳理和自动化改造,能够极大提升运算效率。尤
其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生信分析自动化使用更为便捷、高效,
也有助于拓宽二代测序的使用场景、应用领域。 
       (3)多组学研究技术是未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生命系统是多组分互相联系的有机体,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系统,单一组分
、单一层次的研究无法满足复杂生物过程研究的需求,需要从多层次和多因素相互作
用的全局性角度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完整地认识和揭示生命的复杂生理和病理活动。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关于《迈向精准医学——构建生物医学研究的知
识网络和新的疾病分类法》的战略研究报告,认为精准医学的核心内涵是将个体的临
床信息和分子特征来构建一个涵盖个体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等各种分子数
据与临床信息、社会行为和环境等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数巨大的疾病知识网络,并
通过该知识网络来支持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研究技术的进步,以及生物信
息分析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的组学(Omics)技术应运而生。组学技术整合了基因组
、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研究技术,为系统生物学提供了海量的实验数据和先
进的技术方法,是系统生物学和精准医学研究发展的必要基础。 
       (4)测序服务规模效应强,未来将以集中化外包服务为主要模式 
       基因测序仪器平台价格昂贵、技术发展较快、运维成本高、通量大、操作
专业的特点,使得基因测序的规模化效应较强,在测序量不饱和的情况下,购买设备
和测序的成本都很高,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购买测序仪自行测序不具有经济性,因
此将测序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测序服务提供商系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式下,测序服务行
业将不断向中心化发展,呈现逐步集中的格局,大型测序服务商的业务市场占有率将
不断攀升。 
       在这一趋势下,测序服务商需要逐步扩大中心化实验室的产能、增加中心
化实验室的全球部署,以更高效、便捷的测序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持续拓展全球市场
;同时,也建设健全兼顾科研服务和临床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 
       (5)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为NIPT、遗传病诊断、植入前胚胎遗
传学诊断和肿瘤诊断与治疗四个专业方向。目前NIPT市场已较为成熟,市场正从NIPT
向肿瘤、遗传病、感染性疾病等方面过渡。虽然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上的规模还不大
,但是目前由于临床证据不断增加、患者和医生认可程度的不断加强、测序技术及生
物信息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行业逐步规范和标准不断完善,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方
面增长迅速。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聚焦基因科技,以生命大数据生产计算平台为基础,从科研到临床
、乃至健康管理,赋能生命科学研究研发与应用全场景。同时,结合公司的现有科研
、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利用贯穿组学的多技术平台,发挥综合优势,循环促进发
展,进一步加强全球市场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
 
       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包括: 
       1、全面提升产品服务、技术平台 
       在已取得国内基因测序科技服务领域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公司组
建了畜牧、动物、植物、作物、微生物、癌症、单细胞等多个业务线,将通过对细分
领域的精耕细作,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品服务和技术平台的
提升,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粘性、扩大客户基数,力争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
的市场份额。 
       同时,公司不断优化测序技术平台的流程与管理,提高自动化率,缩短测
序周期、提升测序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2、继续深化全球规模化业务布局,提升全球本地化服务网络和运营体系 
       公司已组建AMEA、美洲、欧洲三个海外事业部,在美国、新加坡、英国、
德国和日本已有5个海外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新的本地化实验室
。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完善海外营销和本地化服务网络和运营体系,抓住基因测序
技术通量不断扩大、规模效应越来越强的契机,发挥技术全面先进、质量稳定、运营
体系完善等综合优势,策略性地与海外测序服务商进行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实现对海
外市场的渗透,提高公司的国际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成为规模化的全球公司。 
       3、开拓临床检测市场 
       目前,开展临床基因检测相关业务的企业主要包括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I
VD企业两类,但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竞争对手的该部分业务规模均较小,竞
争格局尚不稳固。公司自主研发的“人EGFR、KRAS、BRAF、PIK3CA、ALK、ROS1基因
突变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于2018年8月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N
GS肿瘤临床应用领域首批获证的试剂产品。公司将以该产品为切入点,同时不断研发
新产品,推动产品升级和丰富产品类型,实现特殊样本类型、低起始量生产在各个产
品中的全覆盖,充分满足市场不同需求。与此同时,通过优化运营交付体系,提高自
动化交付速度,缩短交付周期,继续引领医学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周期服务行业标准。
 
       4、拓展人类健康方向的基因科技应用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成熟,除最早发展起来的基础科研服务、产前筛查
、肿瘤基因筛查之外,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罕见病基因筛查、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以
及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开始起步。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的前
沿动态,尽早发现有商业前景的应用场景并积累技术经验,通过内部研发或并购重组
等方式,不断拓展新业务机会,将公司打造成为围绕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平
台型企业。 
       5、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和体系 
       公司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将有计划地吸纳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与产业
人才,完善人才培训、管理和激励体系,构建国际水平人才团队,保证核心人才的稳
定。 
       (三)经营计划 
       公司围绕基因科技产业的中上下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及服务的价值
、拓宽产品和服务的领域,从而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推动产业发
展。公司将聚焦基因科技,以生命大数据生产计算机平台为基础,从科研到临床、乃
至健康管理,赋能生命科学研究研发与应用全场景。在科技服务领域为基础,在肿瘤
、遗传、感染等多赛道布局,保持第一梯队。同时战略储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健康管
理能力。目前公司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科技服务、临床检测、生命科学工具、IVD和智
能产线等领域。 
       (1)加快推进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公司将在现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设备、研发理念、技
术标准,加快研究开发关键性、前瞻性、突破性技术;加强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和生
物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究力量,健全研究开发
体系,鼓励和激励技术创新,增强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2)市场运营计划 
       ①市场管理 
       完善销售和服务一体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全过程的服务及质量跟踪,关
注市场动向及客户需求,为业务部门提供客户反馈信息,增强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和
忠诚度,及时完善市场调研及信息反馈系统,灵活经营,快速应变,增强市场竞争力
。 
       ②客户管理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客户档案,随时掌握客户的研发计划和进度,及
时跟进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客户的研发方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深化大客
户管理制度,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要,增强客户粘性。公司将
持续加强客户的后续开发,深度分析并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拓展新客户,特别是在一
体化业务客户等方面将加大开拓力度。 
       ③销售网络 
       完善现有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建设国内外商务拓展团队,并建立适应市场
竞争的市场销售体系提高营销队伍和客户服务队伍的素质,将全球市场细分区域管理
,加强对区域销售经理培训,提升其营销技能及专业技能。销售模式从国内拓展至中
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日本等,布局全球。 
       (3)平台建设 
       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服务平台能力和规模的建设,加速推进自动化NGS智能
产线全球化布局,创造更快的交付周期和更稳定的交付质量,树立行业新标准。同时
加速推进建设全球本地化实验室,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
。 
       (4)服务延伸计划 
       公司将继续专注于临床研究和生物分析服务领域、肿瘤领域、遗传领域、
感染领域。完善科技服务内容,更新服务技术,拓展新的服务种类,巩固公司在相关
领域的优势,力争各技术领域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重视对自动化及智能化在
科技服务中的应用,完善智能产线的开发体系,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系统化
管理的运用,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内容。 
       (5)人才引进计划 
       基因测序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公司的核心资源在于专业化、高素质
、有活力的团队。因此,公司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及储备体系,积极引进了不同专
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员工整体能力素质,并持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
人才激励机制。 
       ①人才引进 
       公司已实施全方位、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在过往几年内,积极引进了计
算机、数据管理、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遗传学、肿瘤研究、合成生物学
、药物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并重点引进专家型、国际型高级人才和跨学科复
合型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带动整个技术团队、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②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引入了专业企业管理咨询供应商,旨在建立人岗匹配、能上能下的活
力型人才管理机制、同时匹配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体系,提升管理团队的核心竞
争力,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精益”主流文化,养成以客户为中心及精益的思维模
式。同时加强员工定期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公司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和管理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员工的业务经验,使员工能利用信息平台
查询业务资料和案例,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促进内部员工良性竞争和主动进步,以
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对各类人才具有持续吸引力的绩效考
核体系、分配体系及激励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
实施,加强涵盖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文化传统和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培训,培
育专业、创新、诚信、共赢的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加强与国内知名研究所
及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前沿技术研讨会,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
才资源以及知识资源,为公司实施业务发展计划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储备。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